|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证券> 股市动态 > 正文
"PE+上市公司"模式成重点 大湖股份回复问询函
money.fjsen.com 2015-03-05 10:24:16  王一鸣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我来说两句

但是,此种模式追求资本市场的短期题材效应,往往带动股价大幅上涨,和市值管理的关系密切。有关统计显示,2014年A股上市公司涨幅中,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涉并购概念的占比为60%,排名前十五的上市公司涉并购概念占比为66.7%,排名前五十涉并购概念的上市公司占比达到58%。

有市场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在利益的驱动下,PE与上市公司的这种深度合作容易偏离合法的轨道,成为滋生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的温床。

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案例是,去年10月份,因协议PE机构入股、大股东让权从而意欲实现“租壳”展开并购运作的天晟新材,便受到监管部门问询(最终“租壳”协议取消)。“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借市值管理之名进行市场操纵,存在内幕交易和隐形关联交易的嫌疑,信息披露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该资深人士指出。

业内建议强化信披规范

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对于“PE+上市公司模式”派生出来的一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其形式创新,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无论是在日常监管还是信息披露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也对监管部门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内幕交易的防控方面,由于PE在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整个链条中,无论是仅为上市公司提供市值管理服务,还是设立并购基金或者同时入股上市公司,均容易知悉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

对此,有研究人士建议,监管上或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内幕知情人范畴,将通过与上市公司签订各种协议从而知悉内幕信息的PE,纳入内幕知情人范畴,在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期间,对其相关股票交易进行核查;二是设定PE退出的锁定期。可以参照非公开发行,对私募或小股东基金所持股份设置退出期限要求,防止PE通过炒预期、炒项目拉抬股价退出获利。

责任编辑:李婷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