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期货专家 > 正文

对股指期货的角色应展开独立调查

2015-09-09 16:33:38 熊锦秋 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应组织多方参与的调查组,对股指期货在今年股市剧烈波动中的角色作用、股指期货存在的价值、如何堵塞有关漏洞等,进行深入研究。

近日中金所发布公告,宣布再出四项措施抑制股指期货过度投机,包括交易保证金标准提高至40%、日内平今手续费提高至按平仓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二十三等,这样今年以来中金所先后三次出手稳定股指期货市场,而控制投机的结果就是期指市场已经不再好玩,这个市场基本“废了”,有人称之为“自残”。笔者认为,应组织多方参与的调查组,对股指期货在今年股市剧烈波动中的角色作用、股指期货存在的价值、如何堵塞有关漏洞等,进行深入研究,提交权威研究报告。

股指期货到底是否股市大跌的元凶?不少中小投资者认为大资金做空股指期货,利用手里的股票砸盘,到下午平仓股指期货、低位买回股票,第二天可以接着砸盘,而中小投资者没有期指做空权利只能被动挨宰,因此呼吁关闭股指期货。中金所连续出台的限制股指期货投机措施,似乎部分迎合了散户的观点或诉求,有一定安抚性质,或许逐渐限制甚至废掉股指期货,可以借此提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但是,一些股指期货专业人士并不认同股指期货是股市大跌的元凶,尤其是巴曙松在《股指期货,该责难还是该大力发展》中认为,“股指期货市场始终自身多空平衡,没有给股市施加压力,反而承接了股市抛压”。笔者认为巴曙松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股指期货市场存在投机盘和套保盘,而套保盘主要是投资者在现货市场做多、在期指市场做空套保,也就是说,期指市场的投机空头和部分投机多头相互作为交易对手,套保空头与另外一部分投机多头相互作为交易对手,总体来看,期指市场的投机多头应该多于投机空头,期指市场等于部分承接了股票现货市场的抛压,这是期指市场的净贡献,股票现货投资者在期指市场的套保盘越多,期指市场间接承受的现货抛压越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贡献也越大,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那股指期货在股市大跌中完全没有责任吗?笔者认为应该有一定责任。股指期货的推出,尤其是中证500指数期货在今年4月份推出,在市场高位就产生了做空群体,期指市场的投机空头为了在期指市场获得杠杆收益,它希望现货指数下跌,而且为此愿意卖出手中现货股票,这将影响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尤其是空头在股市关键点位的肆意打压,击溃了投资者持股信心,这将引发获利盘等跟风逃跑。

甚至不排除这么一种情况,对于公募、私募基金等代客理财的基金经理等操盘手,由于基金亏损一般不需要基金经理承担赔偿责任,这就容易产生极其严重的道德风险,或许基金经理可以偷偷在期指市场做空期指,然后让自己操盘的基金在股市大肆卖出,表面看是为了基金减亏、实际是为了打压股市,由此股市亏的是基民的钱,而基金经理的期指老鼠仓却可大获暴利。

期指市场是否股市大跌的元凶,在成熟市场也曾经有过这方面争论。比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22.6%,当时美国政府成立一个跨学界与业界的调查委员会调查股灾成因,并形成“布雷迪报告”,报告认为股指期货不是带动现货股市下跌的元凶,并提出一些制度完善举措。笔者认为,A股今年股市大跌的学费不能白交,应该对其成因进行深刻剖析研究,建议组织成立专题调研组,调研组由大学等学术界、交易所、证券监管部门、股票投资者、期指投资者等多方面组成,重点研究股市大跌成因,尤其是股指期货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股指期货没有起到股市泡沫抑制器作用,股指期货有什么存在价值,股指期货与当前10%涨跌停板以及T+1交易制度是否协调,等等。

至于未来股指期货的出路或结局,一是如果调查证明股市大跌不是股指期货惹的祸,股指期货大可理直气壮继续运行,当然这需要在完善相关制度基础上,比如防止期现跨市场操纵,推出迷你股指期货、允许散户做空套保,提高市场公平参与度。二是如果调查证明股指期货是股市大跌的主要诱因,股指期货的副作用甚至超过正面作用,那么暂时关闭股指期货是个无奈选择,就犹如当年的国债期货,待条件成熟再重启。有人担心被新加坡等地抢走股指期货市场,但期指市场是个零和游戏,即使有投资者去境外博弈,其对A股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和现实影响大为减弱;况且假若中金所股指期货暂停,将来仍可恢复,仍可争回市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