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舆情 > 正文

微整形培训黑幕:13毫米的针未消毒插进太阳穴

2015-09-14 10:08:29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财经频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5天成为微整形专家,靠谱吗?宣称不用动手术,只需要打几针就可以让自己“颜值爆表”的微整形,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记者跟拍暗访,揭开微整形培训机构暴利敛财黑幕:所谓实操课,即学员两两成组互相打针;不菲学费换来的“资格证书”是假证;招揽生意全靠忽悠;谎称专家的讲师向学员售卖严禁私下流通的肉毒素、玻尿酸等。□据央视

【噩梦】

生长因子致少女下巴不断生长

2013年11月,小花做完垫下巴微整形后的半年,下巴一直发红发硬。当初“微整形专家”建议她往玻尿酸里兑一些细胞生长肽,声称可以维持时间长一点,但两针花费1万多元,换来的却是下巴红肿,而且一直变形。小花告诉记者,对方曾在她朋友圈里发过的一些美容“资格证书”,后来才发现是假的。

溶脂针导致脸部身体溃烂

同样,石女士和张女士因为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一些瘦脸、美白、溶脂的微整形术后照片觉得效果非常好,就联系了一家微店进行溶脂针注射。然而注射后几天身上就鼓起大包,在医院经过检查获知:身体脂肪全部坏死。

【调查】

5天就培训出微整形美容师

记者调查发现,没有资质的美容院和美甲店开展微整形,并且经营得如火如荼已经屡见不鲜。火爆的市场也带火了微整形的各类培训,不少培训机构甚至宣称只需四五天,就能培训出一名合格的微整形美容师。

经过多方联系,记者顺利报名参加了一家号称“中国注射美容行业第一品牌”的德丽注射美容培训机构。在报名现场,针对记者表示没有丝毫医学知识,德丽注射美容培训学校的工作人员说:“只要不打坏,没有人会去检查。”

零基础学员互相面部打针

培训的当晚,老师就鼓励学员们两两搭档,互相给对方打盐水进行实战练习。

由于很多学员是初学者,操作不熟练,在戴好了手套之后还会拿药瓶或者其他物品,被污染的手套没有更换就又开始相互直接打针。有的学员还干脆脱了一次性手套、不进行消毒就练习注射。

学员互做“真人实验”在教室内不断上演,学员们选择同伴的太阳穴、鼻唇沟、额头、下巴、鼻子等多个部位尝试打针,甚至是太阳穴等一些敏感部位直接注射。对于打针的危险性他们显得毫无顾忌,13毫米的针头全部插进学员的太阳穴,对于意外出血也只是用普通纸巾随意擦拭一下。

●花招

微整形招揽生意

秘籍是忽悠

培训老师告诉学员,学会如何注射还仅仅是学员们开办微整形美容院的基础,要想客源不断,真正赚钱,那得学会一项技能——忽悠。

不少消费者在打了溶脂针后,都会觉得效果不明显。培训班告诉学员,一定要让自己的客人在打针之后,还要配合做有氧运动。如果客人说怎么没瘦,就答:“你肯定是没有运动吧!”

为了要赚到顾客更多的钱,面相、风水也成为了这位培训班老师营销的噱头:“鼻子做完后,可以通过面相学,告诉她,你的鼻子好得很,可惜你的下巴兜不住财,你的下巴要做长做翘,这样可以兜住财。”

●追问

业内专家:

微整形行业亟待监管

美容机构没有资质或使用假资质而导致的医疗事故逐年增多。专家认为,无序发展的微整形行业亟待监督和规范。

“整形医生不能速成,无资质从业属非法行医。”空军总医院激光整容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中杰表示,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整形医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美容外科博士陈焕然告诉记者,随便找个房间,进行微整形操作的话风险肯定很大,只是这些被打针的人自己不知道而已。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整形医师分会副会长郝立君说,微整形实际是一种医疗行为,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医疗美容属于卫生行政来管,比如说卫计委,卫生局,卫监所都可以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医疗行为都是发生在非法机构里,那么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就有点无能为力。

比如一些微整形的业务开展在一些理发店,会所,生活美容院,这些地方的审批都是由工商部门来完成,他们应该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但工商只能管理它正常运营这部分,超出这个范围涉及到医疗美容这个范围的,工商也没办法界定,很难管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