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 正文

银监会官员:无论何时何境经济都不能严重泡沫化

2017-04-06 18:09: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广州报道

  “只有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产业发展才有生命力,才可能有大的发展。如果过度行政化,靠一些行政资源来维持发展,那是难以为继的。当然,金融业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市场化。”

  3月2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的“2017国际金融峰会”在广州召开。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于学军表示,经济发展是有层次的,不会是相同或同等的,经济发展有层次、有梯次才能形成互补,有差别才能形成比较优势。目前,中国已形成三大极为重要的经济圈,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以及珠三角经济区。

  在于学军看来,“产融结合即建立产融新生态,对于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课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8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实体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非常重要”。

  针对现在市场热议的金融“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即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等现象,于学军表示:“这些资金如果不进入实体经济,产生不了效益或收益,终将变成无源之水。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和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发行了很多产品筹集资金,看起来好像这些资金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转来转去、买来买去,它最终的去处一定是到了实体企业。但大量流向房地产市场和政府融资平台,而难以或较少进入制造业。”

  三大经济圈的特点

  于学军表示,目前中国的三大经济圈,各具特色。

  环渤海经济圈,以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主,其中尤为突出和重要的是北京的央企,数量多、规模大,在一些重要领域具有垄断性优势,是中国最重要的总部经济集中地。长三角经济圈,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是中国传统制造业最发达和集中的地区。珠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或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华南或南中国的商贸中心。

  于学军强调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资讯发达,特别是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的IT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产业在这个区域发展迅速,在研发和制造领域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中心。可以说,珠三角区域的特点就是新兴产业,而非传统产业。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于学军认为,这三大经济圈,各有所长。

  环渤海经济圈,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主要集中在北京,这里也是中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主要营运和管理中心。

  在长江经济圈,上海被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几年的建设步伐和集散效益明显加快,国内各类金融市场聚集于此,金融中心的功能显著提升,附加值不断增加。下一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相信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定位,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珠三角经济圈,金融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化程度高。香港是全球经济自由化最高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和深圳除了有深交所作为重要资本市场,在中国和全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之外,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化优势的重要金融机构,包括大量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信托等。

  需加强产融结合

  于学军认为,产融结合即建立产融新生态,对于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课题。他表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8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实体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非常重要。金融如果脱离实体经济,终究是没有出路、没有意义的。”

  此外,于学军还提醒道,“货币膨胀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容易模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此,他建议,控制货币信用总量。经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现严重的泡沫化现象。同时,制定有利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比如说,资金如果进入制造业,可以考虑在税收政策等给予一定的优惠。

  于学军也建议,需要进一步市场化。“只有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产业发展才有生命力,才可能有大的发展。如果过度行政化,靠一些行政资源来维持发展,那是难以为继的。同时,对于金融来说,只有切实支持实体产业,才是有效的发展。当然,金融业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市场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