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保险 > 正文

太平财险船舶污染责任险:从源头遏制污染

2018-06-04 18:20: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建沿海港口众多,船舶流量大,随着工业源、陆上移动源污染排放治理的不断深入,船舶排放已逐步成为港口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将企业可能发生的对第三者造成损害的船舶污染事故风险转移到保险企业的身上,解决船舶污染难以管、后期维护困难等棘手问题,船舶污染责任险应运而生。

近日,环境保护部批准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将从201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制定的《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在名称、污染物范围、污染控制项目和限值、分类管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比如,增加了船舶含有毒液体物质的污水的排放控制要求;调整了船舶垃圾分类方案和排放控制要求等。

船舶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另外,也将产生粉尘、化学物品、废气等。

船舶污染是老大难

福建沿海港口众多、船舶流量大,随着工业源、陆上移动源污染排放治理的不断深入,船舶排放已逐步成为港口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一旦发生燃油、所载运的油类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清污就要付出一大笔代价,如果没有保险,大部分小规模船主将难以承担。

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保险船舶上的燃油、所载运的油类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者保险船舶与其他船舶发生碰撞,致使他船上的燃油、所载运的油类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依法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能有效转嫁风险。

其实,早在201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颁布后,福建就在第一时间跟进了船舶污染责任险的推进工作。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也立即介入船舶污染责任险领域,仅在2017年就为23条船只提供了约3.6亿元的风险保障。

据悉,在投保船舶污染责任险时,投保户可以提供企业营业执照资料及船舶相关资料进行投保。记者了解到,船舶类型分为三类船舶:其中A类船舶为载运油类的船舶,如油轮;B类船舶为载运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如化学品船、石油液化气船;C类船舶为除A、B两类船舶以外的运输船,如散货船、杂货船、客滚船等,并根据船舶总吨大小分为七档进行承保。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还会具体考虑到船龄、航行区域和船只公司规模等不同因素来进行承保。

严把风控环节

船舶污染责任险除了在后期的保险赔付环节进行风险转嫁外,还重视前期风险防范。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则利用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优势,督促投保船主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帮助船主提高保护自己和船只的意识,从源头遏制污染的发生。

承保后,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会根据船只的情况为其提供风险防控。比如,根据承保船舶类型及船舶数理规模,该公司对重点船舶客户建立VIP客户群,邀请太平系统内或再保市场专家,对船舶安全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定期跟踪船舶行驶位置及检验状态,发布当地天气及地方动态信息,保证船舶运行安全,在发现风险后,会为企业提出整改措施。

2018年,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继续推进船舶污染责任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做为国内最早移师海外业务的保险公司,水险(船舶险、货运险)一直是传统强项险种,具有强大的承保能力及承保经验。船舶污染责任险为重点发展险种之一,我司将与国有重点船舶企业签定总对总合作协议,就船舶在建造、试航、交付使用的各个阶段,提供各类保险保障服务。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保驾护航。”

加大其它污染责任险推广

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不仅着眼于推广船舶污染责任险,还进一步拓宽在其他污染责任险领域的服务范围。经过多方努力推动,2017年7月27日,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的环境污染责任险成功落地。记者了解到,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根据福建省《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加快产品创新,制定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比如:重点推动重金属污染行业的污染责任保险,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等优先给予承保“绿色保险”。

由于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环境污染责任险总体形势并不乐观,目前仍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一个产品的推出往往应者寥寥。在太平财险福建分公司有关负责人看来,“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和优质快速的服务,将‘防险’作为推进该类险种的重要准则,通过发挥保险专长,加大对承保企业前期的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整改措施。我们希望能在示范效应带动下,通过宣讲、推广的多样化的形式,让更多的民众、客户认识并熟悉该类污染责任险,共同树立起通过保险保障美好环境的意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