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融资 > 正文

央行调研民间融资 称3.38万亿无以撼动正规金融

2011-10-20 09:30: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林晨昱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温州之后是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之后,又会是谁?民间借贷乱象似乎愈演愈烈,大有风声鹤唳之势。然而,官方权威报告显示,民间借贷问题似有夸大之嫌,由此可能造成人们对经济形势的误读。

10月19日,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人民银行正在启动年内第二轮民间融资现状摸底调查。同时,央行正与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接触,有望在未来推出一个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性监测体系,藉此弥补非正规金融监测不足的现状,目前相关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

上述人士还透露,早在今年6月份,央行就曾启动民间融资现状调研,针对6300多家民间融资的资金融入方(企业)和资金融出方(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的民间融资总量约3.38万亿,占当时贷款余额仅6.7%,占企业贷款余额比重为10.2%。

“按民间融资规模3万亿-4万亿计,与正规金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目前人民币贷款余额52万亿、人民币存款将近80万亿,(民间融资)撼动不了正规金融,不能把这个事放得太大。”上述央行官员表示。

在上述央行官员看来,民间借贷的规模仍在可容忍范围,不至于撼动正规金融体制的大厦。他也承认,民间融资活动确实更趋活跃,民间借贷利率上升很快,且实际规模可能要比3.38万亿略有扩大。

1000亿地下金融

此前,银监会测算民间融资规模在3万亿-5万亿之间。中金公司的报告也认为,截至2011年中期,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占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这3.38万亿民间融资构成情况又如何?从6000多家样本企业从民间融入的资金来源分析,央行发现,其中30%资金来源于内部职工和企业相关产权单位,19.9%来自于其他企业,19.6%来源于合法的民间融资中介机构。

“只有3%来自于未经政府任何批准,自设的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上述央行人士透露。这些组织包括标会、人人会等地下钱庄,如果按3%计,3.38万亿民间融资中,真正的地下金融也就1000多亿。

上述人士也坦承,这一数据有可能被低估。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有多少民间借贷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转贷出去,不过,这一数据尚难监测。

3.38万亿的民间融资规模,不足以对金融体系产生致命冲击。但不断攀高的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却不得不引起重视。

央行调研结果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民间借贷平均利率15.6%。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民间借贷利率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8月份,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单月已达17.1%。

民间借贷的期限主要集中于一年之内,超过一年期的只有12.6%,80%以上属于快借快还,符合民间借贷的基本特征——期限越短的利率越高,规模越大的利率越高,有抵押物的利率低。


民间借贷违约率不到1%

央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融入民间资金后,60%用于流动资金。此外,用于过桥融资和囤积原材料的比例分别为11.5%和1.8%,用于炒股的部分有12%。不过,温州的情况差异很大。

人行温州分行调查显示,目前温州1100多亿民间借贷资金走向上,用于营运资金贷款和银行贷款还旧借新之间过桥贷款的比重为35%和20%,而投向房地产市场和民间融资中介的比例均高达20%。民间借贷的投机化倾向明显。

从违约风险上看,央行调研结果也较为乐观:3.38万亿民间借贷中,82.5%是能够偿还的,16.6%有偿还可能的,不能按期偿还的只是0.9%,不到1%。

温州调研结果也显示,目前卷入融资链危机的企业,主要原因不外乎几点:第一,过去两年里手伸得太长,规模扩张过快。第二,资金投向房地产、矿产等非主营业务,调控下难以全身而退。

央行调研也发现,尽管社会资金供给趋紧,但从社会资金实际供给总量并没有明显萎缩。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测算,若将财政存款、保证金存款等指标纳入现有的M2体系,扩张后的M2指标同比不会明显降低。

走出困境之道

导致民间借贷危机盛行的,恰是资金需求端出现了巨大问题。

一位学者测算,四万亿之后,仅在建项目未完成融资规模就超过30万亿,此外,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剧当前资金供需矛盾。未来五年,资金需求将分别为前两年每年约1.3万亿到1.4万亿,之后三年分别为0.8万亿,五年投资约6万亿到6.7万亿。

再加之,利率市场化、汇改尚未理顺之前,通货膨胀之下,利率双轨制和利率扭曲助长了民间融资的盛行。

因而,从地方政府到企业不少人呼吁决策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也有学者建议央行采取不对称加息的策略。

上述央行人士认为,化解民间融资困境的根本之道,一是压缩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有挤出效应的政府需求;第二,利率市场化,改变目前扭曲且双规化的状态,要利率发挥出它的调节的作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