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理财产品 > 正文
八成银行理财信披模糊 投向其他成万能药
money.fjsen.com 2014-03-14 11:23:3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

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的疯长无法掩盖银行理财业务背后的信披瑕疵。

除业内较多探讨的资产负债一一对应、去“资金池化”运作外,部分理财产品亦无法实现对投资标的信息的充分披露——这当中为银行理财产品埋下风险的种子。

由于理财业务仍然作为当下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银行的自营、理财间的混淆关系又成为业内的潜规则,因此将真实的投资资产隐匿于“其他”项或不对投资方向进行明确,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事实上,投资标的的模糊化处理,既能为自营、理财以及理财账户间的资产腾挪留下余地,亦可为银行理财对接新式非标给出活口。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理财业务定位的模糊性,当下银行理财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补充品”,实质上早已异化为银行的“特殊债权”,而银行理财“去存款化”和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完善,仍有待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资产调表“临时工”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投资范围未明确品种,或包含“其他”项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35630只,占当年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78.99%,涉及银行达161家,占理财发行银行总数的87.98%;其中,亦有9436只产品的投资范围未被明确。

这意味着,去年近八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因投资品种包含了“其他资产”“金融产品”“固定收益品种”等模糊概念而导致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Wind数据显示,在未披露或投向包含“其他类资产”的理财产品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行的发行数量排名居前,而这与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持正相关;这亦表明,理财产品投向披露的模糊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之所以会较多的注明投向“其他类”资产,是为给表内外的资产调整扮演“临时工”的角色。

“理财相当于银行的潜在负债,银行的资产、负债的期限、收益率并不能完全对应,而且还要满足各类监管要求,所以要涉及到资产的账户间调整” 北京某股份行资金运营部人士表示“这就让理财账户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因为不明确投资品种能让这种调整更灵活。”

“这是银行资产调整需求导致的,如果提前给定了投资范围,而又出现一个规定以外的资产调整需求,那就会让银行陷入被动。”该人士表示,“所以你看一些产品都会把投资范围和方向写得特别多,实际上这标注其他类没什么区别。”

责任编辑:陈诗逸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