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60天,首单土地流转信托至今“引而未发”。
去年10月10日,中信信托公告称:“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 1301 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国内首单土地流转信托正式落地。
转眼5个多月过去了,该信托运行状况如何?日前,上证报记者赶赴安徽省宿州·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探访,却发现示范区内后续的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仍迟迟未启动。
按照原定方案,安徽帝元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帝元公司”)将在安徽省宿州市土甬桥区朱仙庄镇境内,打造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质能源、设施农业和农业科研五大板块,建设期限5年,计划总投资10.5亿元,规划流转土地1-2万亩,其中1.1亿元资金由上述信托计划提供。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示范区五大板块只有种植业顺利开展,其余项目均未启动。而尽管项目进展缓慢,当地村民仍普遍对土地流转持支持态度,有村民甚至向记者咨询下次租地的时刻表,并表示愿意把自家所有田地都租给示范区。
一直以来,金融服务的不对称和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转信托应运而生,业界预测,其将在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和现代农业真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如此重要的土地流转信托为何难以成行?其背后又有哪些因素掣肘?上证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一层层揭开隐藏其深处的种种原因。
示范园运营遭遇瓶颈
2011年下半年,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埇桥区朱仙庄镇,并成立了帝元公司,意在打造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质能源、设施农业和农业科研五大板块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在埇桥区和朱仙庄镇政府的支持下,帝元公司分两批从朱仙庄镇下辖的朱庙村、塔桥村流转农业用地5411.42亩。
然而,记者实地走访后发现,原先五大板块的规划只有种植业得以顺利开展。帝元公司总经理张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余四大板块中的养殖业、生物质能源都是示范园的核心项目,目前均已立项,但是却遇到土地性质、资金方面的瓶颈。
“种植业方面,我们的粮食丰产与水环境保护示范工程项目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正常运营,农田、水利、公路、桥梁这块已经投入了3000余万(不包括流转土地费用),每年总销售收入1200万元。”张启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