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转“绿色”
“以前看完振成楼后便离开了,一般不会住下来。现在好了,还可以住下泡温泉。”国庆假日期间,厦门游客郑金龙办理完天子温泉度假区的入住手续后说。
这种从单一向多元的改变,源于永定县的旅游发展战略。针对以往当地旅游景区和产品相对单一的情况,永定县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依托的南部旅游黄金走廊,先后引进了客家古镇、天子温泉、梦幻土楼等体量大、业主实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整个“走廊”布局36个项目,总投资389亿元,形成了一系列差异化旅游产品。永定旅游产业正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文、养、居”各要素。
客家土楼旅游业的持续火爆,也让当地不少以前从事煤炭行业的群众自发“由黑转绿”,转而从事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看到山头上曾经因采煤而植被疏疏落落的场景已经被茂密的果木取代。村民简双福正在自家的生态种养基地忙碌着。简双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足煤炭开采行业,虽然这一行业让他快速积累了财富,然而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也让他刻骨铭心。
“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大家有钱了环境却不行了那肯定也没法住了,会被后代骂的。”几经思量,2006年,老简退出了煤炭开采业,承包了二百多亩的山地发展生态种养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的生态庄园果木成行,鸡鸭满地,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简双福生态种养基地的山下有一片二三十亩的农田,前些年由于采矿导致无水灌溉而抛荒。村民简继招前年把这片地承包了下来,种上了百香果,如今抛荒田变成了致富园,村民们合计着要把周边的几家种养场聚拢在一起,抱团走生态观光农业之路,“今后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前途,也能为土楼旅游增加点玩的地方。”简双福说。
目前,永定县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已从原有的80%下降至目前的56.3%。去年,永定共接待游客433万人次,旅游收入31.8亿元,旅游业带动城乡居民分别增收700元和600元,而景区人均增收达到3500元以上。今年1-7月,该县接待游客26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