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让人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能源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人们也因此对创新给予了更多期待。能否找到一种可替代石油,可再生的,对空气质量没有太多破坏的能源?20多年前,在成都的一家化工厂里,早就痴迷于这个挑战的利胜强挽起了袖筒。直到3年前冬日的一天,他领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证书。今年初,他的成果通过了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产业化论证。利胜强所在的成都爱生泽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也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他们发明的这个能源界新秀名叫二甲氧基甲烷,能有效替代30%的成品汽油,不但质量等同甚至优于汽油,还能将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量下降30%以上,直接减少PM2.5排放。这个为能源短缺和空气污染难题作出“中国解答”的成果,被人形象地称为能给城市“洗肺”的汽油。
20年探索
就像寻找钨丝一样,不断试,不断找,一年亏个几百万很正常
上世纪90年代初,现任爱生泽尔能源研究所所长的利胜强,被分配到成都的一家化工厂。受两位高级工程师的熏陶和指导,利胜强燃烧起了寻找石油替代能源的浓厚热情。与当时很多人的路子一样,利胜强也是从甲醇汽油、乙醇汽油做起。可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这二者吸水和有毒缺陷,以及可再生成本高等,让研究一度陷入了困局。
“当人们指定甲醇是化石能源时,忘掉了甲醇原名木醇,首先来源于生物质,它可以是生物质资源;当人们指责甲醇作为汽油掺入能源的毒性和水容性时,忘掉了它可以合成二甲醚之类的醚类物质;当人们在甲醚、乙醚路线上开发时,忘掉了还有一种完全以碳氧键醚类异构体。它们有着非常显著的汽油掺入能源优势。”
在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产业化咨询论证会上,爱生泽尔代表在PPT上展示的这段话,让许多低头看材料的院士不由抬起了头。只有利胜强最清楚,这个清晰的科研脉络是怎样在无数次失败的煎熬中,在不断摔倒不断重来下厘清的。
“那时大家都说,你是不是疯了。”2000年,走出化工厂的利胜强,自己办公司,找研发基地,一门心思开始他的“醚”宫探险。“这个过程就像寻找钨丝一样。不断试,不断找,一年亏个几百万很正常。”利胜强说。直到2004年,他终于走出了这个将很多人困住的“醚”宫,找到了二甲氧基甲烷。
接下来的4年里,利胜强团队马不停蹄在57辆高中低各型车上进行了数十万公里的使用测试,从原理性、实验性、应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测试结果表明,二甲氧基甲烷可以30%的比例混配汽油,在使车辆的平均动力性增加3%左右的基础上,燃料消耗率下降11%(以热值计量),一氧化碳排放下降30%左右,氮氧化物下降20%左右。这让他们信心满满地在2008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年后拿到了发明专利证书。市场更不会辜负创新,利胜强说,2013年二烷汽油已有了4亿元的销售额。国外客户壳牌石油如此评价:油好,动力感好,跑车喜欢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