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金融俏管家 > 消费风向标 > 正文

儿童理财卡风生水起 实为银行抢夺潜在客户

2014-06-06 08:57: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虽然剑指大人们钱包的“六一儿童节”刚刚偃旗息鼓,但理财市场却余波未平。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儿童理财成为各路银行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孩子们的财商大赛,也是银行的揽储之争。南都记者注意到,时下关于儿童理财,能够开通的功能“尺度”也越来越大,可见银行对于市场争夺,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记者从交行了解到,交行太平洋儿童理财卡主打16岁以下少年儿童,卡面分男童卡和女童卡,不仅有储蓄、取款、转账、消费等基本功能,还具有多币种活期、定期储蓄、购买货币基金和储蓄国债、网上银行等多种功能。其中一大亮点是网上银行电子记账本,通过传播“精打细算”的理财概念,让孩子可以自己记载、管理收支明细,银行提供收支对比、构成和走势图,辅助孩子直观分析账户收支情况,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该行理财师李小姐称,儿童可在家长监护下,自己使用自动转账、超限额转存等自动理财业务功能,实现资金灵活调度。

无独有偶,招行也在未成年群体大做文章,其少年儿童银行卡可与父母的“一卡通”建立亲子关联,双方可通过大众版、自助查询终端的“亲子转账”实现两卡之间的人民币活期账户资金互转。父母可为子女制定零花钱储蓄计划,要求银行于指定周期从活期账户自动向子女“快乐伙伴卡”的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或教育储蓄账户进行转账。

而据民生银行介绍,其儿童理财专属的“小鬼当家卡”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到理财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可以到银行办理“小鬼当家”银行卡,让孩子持有附卡并设置自己的密码,家长持有主卡来遥控附卡用钱的上限,同时也能通过主卡对孩子日常花费有所了解。平时在父母给予的上限金额内,“小鬼”们可以自由支配银行卡中的金额。不仅如此,通过智慧型理财产品“钱生钱”,民生银行会提供存款优化组合理财服务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也逐渐放开了“尺度上限”。招行就表示,儿童借记卡可开通基金定投业务,但需要家长陪同小孩先到网点进行风险测评。而在另一银行,儿童理财卡可办理货币基金、国债等多种投资,但不能够购买其他风险较大的基金产品。

连最近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宝宝”产品也向少年群体抛来媚眼。据了解,近日刚刚上线的货基“第三代宝宝”信诚薪金宝货币基金直接对接“中信银行薪金煲”理财平台,可让孩子们尝到理财的甜头———原来零花钱也能“挣钱”的。孩子们只要手持绑定了信诚薪金宝的中信银行借记卡,需要零花钱消费时,直接去A T M机取现或者刷卡就能使用,银行后台会自动赎回货基,与此同时,卡里余额多于“保底金额”的资金会自动购买信诚薪金宝,获得收益。手里的零花钱“越用越多”,孩子们能生动地感受到理财的好处。


不过,也有银行仍“死守底线”。某大型商业银行就表示,儿童尚处在理财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阶段,因而面向他们开通受理的主要是存取款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传统稳健业务,暂不能购买基金。还有股份制银行网点人员表示:“未成年人不能签约开通网银,相关业务需持该行的儿童理财卡到网点柜台办理。”

也有部分家长提出,银行对儿童理财卡需要收取10元的年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办卡的积极性。还有家长提出隐忧,虽然银行普遍为这类儿童卡配置了“设定消费和取现限额”的功能,但还是担心孩子“有办法乱花钱”。

据南都记者观察,在“授之以渔”的古训之下,“培养孩子独立消费理财能力”成为各路银行统一的外交辞令,而抢夺潜在客户,则是司马昭之心。毕竟,在家长的引导与选择下,孩子们今后继续成为或转化为其固定客户的几率最高。

一些理财分析师提醒,所谓儿童理财卡未必是培养孩子“财商”的唯一途径。只要让孩子明白储蓄的概念,懂得“钱生钱”的道理,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消费欲,培养理财兴趣,都是“正面教材”。有的家长就引导孩子们每年用压岁钱买一本集邮册,等待邮票市场的升值;有的家长还会为孩子进行黄金实物投资。不论哪种方式,都有助于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