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要闻 > 正文
上海自贸区试出政府与市场新关系
money.fjsen.com 2014-09-30 09:32:13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周年。

一年前,这块位于上海浦东的弹丸之地,区区28平方公里,却让世界齐刷刷地用放大镜细细打量,其全称中有两个词让人掂出了分量:中国、试验。

近段时间以来,自贸区操盘手们都在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他们的交卷意识很强,是到了告诉大家这一年自贸区“种了什么,收成如何”的时候了。

“成果好于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表述,“这一年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也是国家各个部门和上海市共同努力、紧密合作的产物。”

被不久前考察自贸区的李克强总理称为新一轮改革开放“领跑者”和“新标杆”的上海自贸区,究竟试验出了哪些“新意”?

“试”出政府与市场新关系

政府自我削权,基本形成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

自贸区试验,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试验参与者们脑子里都有一内一外双重压力。一来,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触及的是30余年难以撼动的积弊,多如牛毛的行政审批急需从局部突破。二来,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面临重新调整,如果迟迟不能对接国际惯例,中国可能面临窘迫。

被韩正视为自贸区改革最大亮点的,是“负面清单”。

不用验资、不用审批,只需备案就可以开办外资企业。50多岁的瑞士发明家斯蒂文对记者感叹: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他和朋友想到自贸区创业,到办证窗口一打听,很惊喜。

这样的故事每天上演。

自贸区挂牌当天,2013版负面清单问世。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一字之差,却是对长期沿用的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的颠覆。“法无禁止皆可为”,企业投资有了自主决定权。

今年6月,2014版负面清单问世,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认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待外商投资从审批制改为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基本可以享受国民待遇,不用审批;另一方面,不靠审批就对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包括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有意义。“可以说,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负面清单起到很好的抓手作用。”

截至9月15日,不到一年,自贸区新设立企业12266家,大大超出这28平方公里20年累积设立企业的总数。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同比增长10倍,新设企业90%采用备案制。

“政府主动参与改革,自我削权,给市场让出空间,释放了市场活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教授许斌评价。

最大的难点在于,政府放弃前置审批,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6根崭新的“梁柱”,相继搭起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框架: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建立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林萍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