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舆情 > 正文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政府拉郎配 企业漫天要价骗税
money.fjsen.com 2014-12-02 08:52: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产业现“虚胖”造城之风渐起

新一轮的“造城运动”只会导致产业“虚胖”,并不会长久受益。如果政府被房地产这一钱袋子捆绑,表面上卖场建设起来了,但消费力并没有提升。最后的结果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经济参考报》了解到,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商务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品内销型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开始从沿海向沿江转移,沿江一些地区还形成了家电、快速消费品等优势产业集群。

安徽皖江示范区运行四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三个亿元”的突破,即GDP达到1.2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26万亿元;引进省外资金达到1.27万亿元。该示范区内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联想、长虹[微博]、日立、联合利华等优质企业,形成了以家电、工程机械、快速消费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湖北省近年来也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其中,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引入京东建设全国物流中转中心,进而发挥“磁力”效应,吸引了相关制造业企业落户。

近年来,四川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实现每年一个千亿元台阶,2013年已达8697.53亿元。其中东部地区的到位资金达5049.01亿元,占到位总额的58.05%。四川省先后与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11个省区签署了省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效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错位发展。

上海在产业转移中大多扮演“输出方”的角色。记者在上海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采访了解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与中西部地区拉动投资相辅相成。由国家商务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以及中西部17个省市等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2008年成立以来,已促进各地落地项目73个,合723.8亿元人民币,有效地推动了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等专家认为,依赖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企业以及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的企业进行沿江转移是必然趋势,各地政府积极搭平台搞好服务是做“加法”,形成资源、市场、政策的对接就能够转移成功。实践证明,转移成功的企业多是发展前景本身向好,通过转移开拓了新市场,位于沿海的研发、销售总部也得到提升,并没有造成沿海地区的产业“空心化”。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一波产业转移的热潮中,盲目造城之风渐起。据一些正在计划向长江中上游转移的企业反映,沿江各个地方都掀起了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建设的热潮,ShoppingMall一座接一座,相距仅数公里。在这些企业看来,这种无序扩张一定会付出惨重代价,因为没有对当地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进行充分的调研。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林萍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