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成“兵家必争之地”
毋庸置疑,微信端绝对是2014年互联网保险的“重头戏”。自乔布斯用iPhone颠覆了手机,移动端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1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较2008年年底的1.17亿人,增长了4.5倍。在网民的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83.4%)首次超越了传统PC(80.9%),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互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茁壮成长。
除了颗粒化,互助化是今年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另一主题词。
今年的2月28日,泰康的“微互助”正式上线了。这款产品并非平白无故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泰康人寿方面介绍,泰康本身有一款年保费在120元的月缴产品,包含癌症和死亡保障。而在微信红包火爆后,泰康想出了让朋友凑钱的互助式保险,去掉了死亡保障,仅保留了癌症保障,并把保费控制在了每份1元。
产品一经推出,便成了朋友圈的“刷屏大户”,短短的时间里,就为泰康在线积累了8万多名的粉丝。
此后,微信朋友圈再也不乏保险的身影。诙谐幽默的“摇钱术”、活泼可爱的“爱升级”就是阳光保险在微信端的一个崭新尝试。
此外,还有众多保险公司在其微信服务号上发布了其公司的微信专属保险产品,如安邦保险,还联合微商城,继续丰富着微信端的保险产品。
与第三方合作碰撞火花
除了移动端,2014年保险业还和第三方合作“擦出了更多火花”。
作为“老伙伴”,保险业和淘宝/天猫的合作仍在继续,虽然退货运费险并非2014年的首创,但今年“双十一”单日创造的1.86亿份的保单,也着实让世界为之一振。而阿里巴巴和国华人寿联合推出的娱乐宝,也在业内惊起了一片“涟漪”,让其他保险公司的电商部负责人都惊呼“漂亮”。
不过,在保费贡献方面,第三方平台仍占领了“半壁江山”,但保险业的“跨界”合作,却早已突破了第三方平台的辖制。
无论是保险公司和手机厂商推出的各类“专属”保险,还是保险公司和软件公司合作推出的众多软件类保险,互联网保险已正式走向了“颗粒化”。
对于未来互联网保险的方向,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谭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今的互联网保险创新应该“从娃娃抓起”,把94年后出生的“InternetNative”(出生就有网络一代)作为产品开发的主要目标。因为如今的网络消费群正是20-35岁的年轻人,传统渠道对于他们的“诱惑力”明显不够,难以覆盖他们的需求。而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险企对于年轻人的获客能力。
谭强同时还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产品来说,还无法做得太厚重。他认为,在口碑时代,没有专业知识的朋友,是无法详细介绍每款产品的特性,“合适你的未必合适他。”而如果产品过于复杂,必然会导致误导。“是我没说清,还是你没看懂,就比较难以厘定。”
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渠道不会灭亡,而互联网保险也会继续创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