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14种进口消费品将大幅降税 专家:降税非降价

2015-06-01 09:13:10 林侃 朱文尧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财经频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建日报讯(记者 林侃 通讯员 朱文尧)财政部近日宣布,我国将于6月1日起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这前所未有的降税幅度是否意味着这些进口日用消费品价格将大幅下降?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受到关税占进口消费品成本比例小、商家销售策略未必跟进等因素制约,关税下降并不意味着这些商品的终端销售价格将随之下调;但从长远来看,降税或将拉动进口,带动相关税制改革,激活进口消费品市场,进而逐步缩小进口商品的国内外价差。

短期:

降关税未必降价

据厦门海关关税处综合科副科长余江介绍,本次关税调整涉及14类进口消费品。其中,纸尿裤的关税降幅最大,从原来的7.5%下降到2%;护肤品的进口关税也由5%降低到2%;西装、毛皮服装等的进口关税由14%-23%降低到7%-10%,短统靴、运动鞋等的进口关税由22%-24%降低到12%。

需要注意的是,护肤品主要是针对洗护产品,不包括眼影、口红等彩妆产品;另外,涉及的鞋服产品也不含奢侈品品牌。

据介绍,海淘、代购属于行邮渠道,征收行邮税,而不征收关税。因此此次下调关税主要影响的是货运渠道,通过正常报关的货物。“也就是说,降税影响的主要是大宗贸易商、品牌商(也就是专柜)。”余江表示。

据厦门一家日用品进口商介绍,国外进口产品终端售价除成本外,大致包括国际物流成本、进口环节税、国内销售成本和利润几大块,进口环节税是其中较小的部分。而进口环节税又分为三个部分: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又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以化妆品报关价中各部分税收占比为例,其消费税达30%、增值税为17%,而降税前其关税仅为5%。“据测算,进口关税只占商品零售价格3%-5%,因此关税降幅大不等于进口税降幅大,进口商品国内外的价差更多地体现在消费税和增值税上。”该进口商表示。

海关人员则通过相对复杂的计算公式给出一个参考数据,即一套报关价1000元的护肤品通过此次降税仅仅少交税50元,一包300元的纸尿裤少交税款不到20元。“这还是没有考虑流通环节价格和利润的结果,品牌商未必会把关税降幅体现在终端售价上。”

业内人士也认为,降低进口关税短期内对品牌商的终端价格策略影响有限。

长远:

降税或将激活市场

既然老百姓不一定能立刻享受到降税红利,是否意味着此次降税意义不大?专家和业界不这么看。

“对进口商而言,关税降低还是带来不小实惠,有利于他们扩大进口。”余江表示。

记者采访厦门京一贸易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尹俊告诉记者,降关税确实让企业减轻了不小压力。

据介绍,纸尿裤是这家公司的主要进口商品,每月进口量约10个货柜,每个货柜货值40万-50万元人民币。此次降税后,每个货柜将节省2万元左右的税款,每个月公司就能少付关税20多万元。

“最近进口纸尿裤市场紧缺,以日本纸尿裤为例,甚至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趋势,国内经营企业利润降低。这次降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尹俊认为,降低进口日用品关税体现了国家鼓励这些商品从正规渠道进口的趋势,缩小与跨境电商、代购等渠道的价格差,“从长远来看,会使市场更加有序,同时也能倒逼国内企业提升质量”。

有关专家表示,此轮降税颇受关注,除了涉及大量热门日用消费品外,时机上对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回应也是一大因素。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对国内消费者需求量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唐杰认为,中央作出这样的部署,是由于国内进口商品售价明显高于原产地价格,导致不少民众赴海外“扫货”,购买力流失国外。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境外消费额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进口数据都不容乐观。据海关统计,今年前四个月,我国进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7%,4月当月进口同比下降16.1%。在我省,今年1-4月累计进口1146.4亿元,下降7.6%;4月当月,我省进口312.3亿元,同比下降3.3%。

唐杰认为,我国采取降低关税等切实有效的举措,是向品牌商释放信号,进而影响洋品牌的价格政策,推动他们实施降价;同时,也有助于扩大进口,让有需求的民众更加便捷地买到物美价廉的海外消费品。“从长远来看,这次降税只是开始,接下来国家或将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今后进口消费品的售价将会越来越低。”

因此次降税涉及鞋服产品,晋江市纺织服装协会一位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降税对国内鞋服企业的冲击并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在国家鼓励进口的策略下,国内外品牌的价差在缩小,“这或许可以成为倒逼国内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契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