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10月新增贷款为5136亿元

2015-11-13 10:01:0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银行贷款增长自然也好景不长,在9月突破万亿大关的新增人民币贷款,10月硬生生被“腰斩”。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1月12日发布最新数据: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同比(比上年同期)多增480亿元,但相较9月的1.05万亿元,少了一半还多。

5136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创下了2014年1月以来的近两年新低,也大幅低于此前多家机构7500亿元左右的预期。信贷数据被腰斩,再加上连日来公布的CPI(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投资等数据均不如预期,已经有机构开始预测,决策者可能需要再出刺激政策了。

“10月新增贷款大打折扣,一是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10月本身就是传统淡季,再加上国庆假期减少了工作日天数;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不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对记者表示。

“稳增长政策的落实,以及金融专项债配套贷款的投放稳住了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随着房地产销售的缓和,规模也冲高回落。”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说。

雪上加霜的是,包含了信托等影子信贷的社会融资规模10月缩水了三分之二。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767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了8523亿元和1770亿元。

其中,外币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10月缩水最多的部分: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317亿元,同比多减62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694亿元,同比多减1283亿元。

谢亚轩认为,这是由于在811汇改之后,汇率的波动导致部分企业风险敞口上升,企业不得不调整负债结构,增加购汇来加快偿还外币负债,也将部分外币存款用于负债偿还。

唯一让市场欣慰的,就只有代表的M2了。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6.1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4个和0.9个百分点。

“受到此前降准降息的影响,同时10月存款表现也相对较好,使得M2维持13%以上的高位。”陈冀称。

“接下来货币政策应该还是会保持稳健,虽然今年初以来央行已经多次降准降息,给外界造成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印象,但央行更多的考虑是为了弥补基础货币的缺口,因此,相比降息,降准的空间更大。”陈冀认为。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以及澳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均称,中国CPI通胀率走低为政策放松留出了更大空间,预期降准之外,还将再度降息。

澎湃新闻

相关新闻

15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被罚15.85亿元

11月12日消息,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子海当天在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会上称,已对15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施了15.85亿元的处罚,近期将重点检查与融资捆绑的各种违规收费,特别是变相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

施子海在谈到银行收费问题时表示,规范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施子海说,前段时间发改委已对15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施了15.85亿元的处罚,在此基础上,近期又在全国继续开展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交叉检查。

“第一批组织了8个检查组对有关地方进行检查,按照类别基本覆盖的原则,可以说对各类金融机构都进行了相关检查。此次检查的重点是与融资捆绑的各种违规收费,特别是变相增加企业负担的一些行为,目前检查工作还在进行中。”施子海最后表示。 中国网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

中国银监会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率上升,但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263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7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0.79%,较上季末下降7.5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4%,较上季末上升0.06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方面,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6.5%和59.8%。

利润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2.21%。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78.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1%。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