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福建财经新闻 > 正文

让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

2023-05-23 17:59:2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福建文物展区亮相郑州博博会。

  小学生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体验考古发掘。

  厦门市博物馆与当地企业共建校外教育基地。

  数字峰会期间,“福建省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展示”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

  福建博物院举办“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现场人头攒动。

  夏夜,市民来到福建民俗博物馆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

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审批设立或备案设立博物馆14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03家,非国有博物馆44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45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各20家。

近年来,我省着眼精准高效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切实发挥博物馆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作用,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和宣传力度,不断推出具有福建特色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等活动,提高博物馆管理和建设数字化、规范化、多样化水平,博物馆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统筹规划,加强建设

博物馆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各地博物馆围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思路,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十年来,全省新建扩建国有博物馆36个,建筑面积增加约49.35万平方米。国有博物馆增加6家,非国有博物馆增加36家。

深化博物馆改革,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同时将福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八闽特色文化融入博物馆建设,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近十年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4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1家。

坚持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齐驱并进,从资源共享促进发展、以奖代补扶持发展、树立品牌抱团发展等方面,积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更是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

多彩展览,多样活动

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全省博物馆结合实际,围绕重大活动,认真组织筹划,推出丰富多样的陈列展览。十年来,省内博物馆累计举办各种展览活动12000多场,参观人数达2.5亿人次,多家博物馆多个展览荣获国家荣誉。

各地博物馆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广泛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主动送展览送活动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以展教结合的馆地合作模式,让博物馆教育职能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目前,全省国有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省属博物馆和多地市博物馆开展夜间延时开放试点工作列入了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博物院、福建民俗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让观众实现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

机制附效,数字赋能

保护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多次举办福建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培训班,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组织全省博物馆编制方案,实施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预防性保护项目和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有力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近五年全省已实施80个可移动文物项目文物保护能力稳步提升。

大力发展国有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加快博物馆与AR、VR等前沿技术融合,不断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建设文物内容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省文物局还通过日常巡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备案管理等方式,加强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健全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博物馆年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多元融合,交流合作

福建文化影响逐渐增强

成立福建省通史展览博物馆联盟、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联盟,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全省各级博物馆积极主动开展交流展览、联合办展,取长补短。近年省文物局主办的“福建黑、白瓷器展”先后走进新疆昌吉、西藏拉萨等地展出,有力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

省内博物馆也积极扩大合作范围,促进省级交流互鉴,近年在10余个省份举办建盏、德化瓷、汉城遗址文物等福建特色专题展览;同时引进其他省市精品展览,如去年福建博物院引进以三星堆文物为主的青铜文明特展,不到三个月观众即突破20万人次,引发新一轮“博物馆热”。

为彰显文物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近年来,省文物局着力提高对外展示传播水平,发挥我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优势,策划展出了“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碧海丝路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莱特展”等一批精品展览,在海丝沿线国家和联合国总部推广了福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