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央视揭卡尔丹顿真身:意大利顶级品牌属国产

2011-03-16 19:42:56 站导航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孙靖  

在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国际知名品牌。然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有些国际品牌是鱼龙混杂。要是稍不留神,不仅容易花眼,还容易上当。记者在随后的商场走访中发现,不少服装品牌来自英国、法国,但是来自意大利的品牌却似乎更多一些。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这些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产地在中国。

外国品牌,国内生产,听起来顺理成章,但是否真如销售人员所宣传的那样,记者对几个洋品牌做了调查,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些所谓的意大利品牌都是虚假的。它们都是打着国外牌子,在中国生产的。

然而在以档次和高消费为主的机场里,空壳洋品牌也是无处不在。这其中,一个叫做卡尔丹顿的服饰品牌据说是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

在深圳宝安机场A候机楼,卡尔丹顿的专卖店显得鹤立鸡群,营业面积足有数百平米,装修也显得颇具档次。据销售人员介绍,卡尔丹顿从1993年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18年,目前在全国有数百家分店,仅机场就30余家。时尚、优雅的为其主要特点。对于价格的定位,也给出了意大利高端品牌的说法。

但是一位曾在机场卡尔丹顿专卖工作过的销售员告诉记者,所谓的历史不过是在意大利注册的品牌,完后再国内加工。按照这位原卡尔丹顿销售员的说法,卡尔丹顿应该是一个中国人注册的意大利品牌,在意大利并无历史,其在国内真正经营的时间也并不长。到底,卡尔丹顿是不是意大利品牌呢?它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到卡尔丹顿形象宣传片,其更多的是在宣传其意大利设计风格,为欧陆顶级男装服饰品牌,KALTENDIN卡尔丹顿是当今世界时尚和设计领域居主导地位的顶尖品牌。如此顶尖的意大利品牌到底是哪一年在意大利注册的呢?我们委托意大利当地的电视台首先调查了意大利专利商标局。检索显示,卡尔丹顿申请注册日期是1998年3月,申请人为yim siu wa,申请地址则在香港。这也就意味着,号称1993年进入中国的意大利品牌实际上在意大利的品牌历史仅仅只有10年。

记者随后设法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到意大利官方的商业和税务机关——意大利商会进一步调查。调查发现在意大利商会的注册资料中并没有卡尔丹顿,这也就意味着,卡尔丹顿在意大利并没有企业注册,更谈不上具有商业和纳税行为。那么,这个号称欧陆的顶级男装服饰品牌到底在意大利有多大知名度呢?记者采访了两位服装行业业内人士都表示对于该行业的品牌都比较熟悉,但卡尔丹顿这个牌子从未听过。


如此意大利品牌原来仅仅只是一个注册的商标而已。那么,这个叫做yim siu wa的注册人到底与目前在中国运营的卡尔丹顿有何关系?根据其商标注册提供的信息,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设法联系到了香港特区知识产权署的工作人员。通过特区知识产权署的网上检索,记者找到了卡尔丹顿的注册资料。香港的注册显示,卡尔丹顿申请注册日期为1997年8月28日,实际注册日期为1998年8月21日,注册人和地址与意大利注册一致。香港的注册资料表明,卡尔丹顿是先在香港进行注册,然后才在意大利注册,注册人都是yim siu wa。通过网上在线翻译,yim siu wa就是严小华,这与香港知识产权署得到的信息一致,登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查询发现,卡尔丹顿在国内的申请注册日期是1994年,目前商标拥有者是深圳市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严小铅,而严小铅同时还是另一家深圳公司——深圳市兴亿实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网上搜索表明,严小华确有其人,此人也是深圳市兴亿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那么,严小华与严小铅,与深圳市兴亿实业有限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记者决定到卡尔丹顿公司寻找答案。

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兴亿公司目前就是卡尔丹顿的运营商,而兴亿公司在国内的登记注册时间是1993年,这与卡尔丹顿广告宣传中卡尔丹顿1993年进入中国的表述相吻合。对于严小华的身份,在卡尔丹顿公司,工作人员也跟出了我们答案,原来严小铅和严小华是兄弟,这样我们可以大致理清楚卡尔丹顿的商标注册脉络。1993年兴亿公司在深圳成立,这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公司主要成员包括严小铅、严小华等。1994年卡尔丹顿商标在国内注册。1997年,严小华以个人名义申请在香港注册卡尔丹顿商标,1998年同样是严小华个人名义申请在意大利注册商标。2008年深圳市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卡尔丹顿在意大利的注册商标从严小华个人名下转到深圳市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卡尔丹顿商标的运营经历了从国内到海外,再从海外回到国内的典型过程,而这也是目前众多国产空壳洋品牌发展的共同模式。

一个地道的中国服装品牌,却在大商场里摇身一变成了意大利品牌,空壳洋品牌利用的就是很多国人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意大利的服装就是好,法国的香水就是好、瑞士的手表就是好,而他们殊不知有些品牌很可能就是中国企业自己注册的,买来买去你可能买的只是一个空壳的“洋商标”。

其实,好端端的中国品牌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加一个洋出身呢?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的王汉武研究员认为,空壳洋品牌的出现,恰恰反映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自身品牌认识的缺陷。中国企业利用洋品牌在国内进行销售,其实对自身的品牌发展、建设并没有帮助,这些空壳洋品牌不仅自己会走进死胡同,也会搅乱国内的消费诚信环境。中国很多知名的企业并没有改变出身,但是他们仍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也依靠中国品牌赢得了尊重,究其原因不是在于他们商标的属性,更关键的是在企业产品质量上。因此中国品牌的发展还是要靠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