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轻工业大发展
“气贯‘长虹’”股谚响彻市场
回首中国过去2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轮牛市的主题都不同,而且,这个主题是伴随中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升级的。
一说起上世纪90年代,“气贯长虹,纵深发展”的股市谚语让人记忆犹新,在四川长虹(600839)和深发展(000001)的带动下,市场掀起了以“绩优+成长”为主题的业绩浪,之后不断涌现了像深康佳(000016)、青岛海尔(600690)等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优良高成长的上市公司。此外,春兰、深科技是另外两个龙头。从当时的牛股我们不难发现,家电及电子元器件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绝对主题。
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因为大量的轻工业产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也就成为了行业振兴发展的前沿。1979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革新改造优先,基础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及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轻工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确立“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方针。由此,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转向发展轻工产品生产,为轻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构成,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
同时,轻工业利用外资的形式更加多样,外资从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
这一时期,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随着民营、个体和外资企业的加入以及轻工企业转制工作的深入,轻工行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非公经济的比重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经济主体。
轻工行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完成了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行业率先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落实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要求,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出口快速增长,日益显示出外向型的经济特征。这一时间段里,轻工业的规模以平均每年14.16%的速度递增,发展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经过这一大发展,市场供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轻工业产品品种由改革开放前的几万种增加到30多万种,市场上的轻工产品可谓琳琅满目。商品供应量充足使“凭票供应”的时代一去不返,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产值、出口创汇、实现利税已分别占到或接近全国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税总额的1/3,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200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达到21524亿元;200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74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倍。我国的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被公认为世界轻工业大国。全世界80%的小家电、70%的鞋子都来源于中国。我国从消费品供应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中国制造”也由此走向了世界。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轻工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批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竞争性行业,能否适应新形势,顺利度过五年过渡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几乎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同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行业全面实现了在市场化管理模式下运行。《轻工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
2006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58890亿元,与入世前的2001年相比,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分别增长了173%和172%,大大超过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轻工业结构得到优化,按国家统计局口径,轻工行业产品涉及19大类、72中类、137小类,产品数量达到约50万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消费品市场,产品还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亿万家庭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前,轻工业产品尚难满足国内需要,更提不上大量出口。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2007年,我国轻工产品累计出口2703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10.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比1978年增长了128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2.19%。
不仅是轻工产品走向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轻工业企业也率先实现了“走出去”。海尔在巴基斯坦建工业园,格力在巴西建生产厂,康奈集团在意大利开高档专卖店……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开店,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打响了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塑料制品、食品制造、造纸、家电、饮料、皮革、五金等8个行业总产值均达到6000亿元以上,合计占到轻工行业总产值的76.0%。据海关统计,2010年轻工产品累计出口额355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分行业看,塑料制品、家电、文体、皮革等7个行业出口额均超过280亿美元,合计占轻工出口总额的69.9%。全年累计进口额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分行业看,食品饮料、塑料制品、造纸、日化、皮革、轻工机械6个行业进口额均超过42亿美元,合计占轻工进口总额的81.4%。全年轻工行业贸易顺差为26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
回归到资本市场上,由于轻工业涵盖子行业繁杂,我们无法准确掌握这一大门类从股票数量到股本结构的详细变迁,但我们可以从四川长虹一只股票,见微知著地大致了解其发展过程。
四川长虹1994年3月11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从上市之初的总股本19818.23万股,流通股4997.37万股,发展至2011年三季度的总股本461624.42万股,流通股460927.36万股,实现了全流通。17年间,经历了1993末期每10股送2.0股,1994末期每10股送7.0股,1995年中期每10股配2.5股,1995末期每10股送6.0股,1997年中期每10股配1.88股,1997末期每10股送3.0股,1999年中期每10股配2.31股,2009末期每10股转增5.0股和2010末期每10股转增2.5股,一共9次的股本扩张,总股本扩大了22倍。总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3.3亿元(以上市首日开盘16.8元计算),到如今的118.18亿元(以2011年10月27日收盘价计算),扩大了2.55倍。而以其在1997年5月21日达到的股价巅峰66.18元计算,当时的总市值最高达到了535.12亿元,比上市之初扩大了16倍。
- 2011-10-29业绩下滑创业板高成长光环黯淡 三大逻辑找牛股
- 2011-10-28弱市牛股背后频现基金“身影”
- 2011-10-2710月熊市牛股背后有故事:十大牛股“文化”占半
- 2011-10-27周四最具爆发力六大牛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