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保险> 行业动态 > 正文
昆明多位高龄老人哭诉被骗经历
money.fjnet.cn 2013-03-07 09:28   来源:云南网    我来说两句

相似的存单变保单 不同的投资心酸 多位高龄老人哭诉被骗经历

金融3·15热线自上周开通以来,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市民的投诉,其中90%以上都是讲述关于自己到银行存款却被误导变成投保的案例。虽是相似的案例,却有不同的心酸,希望他们的经历也能给各位市民提个醒。

老伴抚恤金被忽悠成保险

2009年,秦女士的爱人去世,拿到的3.5万元抚恤金对于秦女士而言万分沉重,她不想将这笔钱随便花了,于是决定存进银行。随后,她来到穿金路一银行网点,在柜台完成了开单“存款”。当时,由于刚刚经历了失去伴侣的伤痛,情绪低落的秦女士并没有过多在意,拿回家后才发现,自己拿到的存款单竟是一张名为“某某分红险”的保单。事后,秦女士也找过银行理论,但对方不予退还。十多天后,秦女士的儿子回家探亲,找到银行交涉后,保单改成了秦女士儿子的名字,但合同期限也糊里糊涂地从3年改成了5年。几年来,相关方面没有给过秦女士任何信息,她不知道自己的保单内如今还有多少钱,是否真的有利息。想到这样无辜被忽悠,加之对老伴抚恤金受损的担忧,秦女士很是伤心,话语间几度哽咽,“这笔钱是老伴留下的,我现在不知道还剩下多少钱,也不清楚有多少利息,想起来很心酸。”

误购理财产品后血本无归

在致电前,78岁的陈先生细致地将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了一封信,电话中,他认真地向记者念着自己的这封投诉信,他说自己2007年7月25日到一家银行网点存款,一踏进银行大门,两位着装整齐的银行工作人员便非常热情地走上来向自己提供服务。至今,老人仍记得这两位工作人员的名字和该网点搬迁后两人新的工作地点。经两人推荐,老人将原本打算存入银行的5万元购买了该行两年期的一个理财产品,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该产品不仅不存在风险,而且会有8%~40%的收益且上不封顶,老人被两位工作人员的热情所打动,而且由于眼睛不好,资料也看不懂,复杂的产品介绍让他“如坠九天云雾中”,且其中对于风险一语带过,老人糊里糊涂地签了约。两年后,该理财产品亏损了30%左右,并且被告知,银行将决定延长该产品年限1年,要求陈先生签字同意。如今,事情已经过去5年多,面对陈先生的追问,对方避而不谈,期间也没有电话或短信通知。陈先生说,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如今只求能够拿回本金,希望作为主流媒体的晚报,能为他主持公道。

同样,77岁高龄的市民张大爷2011年8月份去一家银行存钱,准备将10万元存成两年定期,并打算两年后取出来买房,当时,银行大堂里的理财经理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并告诉他固定利率4.8%,利率比存款要高。于是,他便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份保险,而且还是终身保险,去银行查根本查不到我买的保险,银行负责人说这个事情要找他们经理,可他们经理经常都不在,我也不知道保险公司在哪。张大爷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他一个说法,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坐在家里也遭遇保险陷阱

如果说很多金融消费者都是因为到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遭遇的,那么82岁的老人丁奶奶则是坐在家里却遭遇保险陷阱“来敲门”。老人说,当时一位保险推销员上门来向她介绍了一款人寿保险产品,当时并没有详细解释应该如何交,何时有收益,是否有风险等内容。今年,对方向她催交2万元时她才知道,这款保险产品需要连续交3年后才能得到本金,10年后才能拿到利息。老人说,自己那么大岁数,偶尔也需要钱看病,如何能等10年后的收益呢?

 

责任编辑:乔佳利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