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推荐阅读 > 正文
走私旧洋货翻新变身记:日韩旧衣每件成本低至2元
money.fjsen.com 2014-05-08 10:12:30   来源:时代周报    我来说两句

“货里面也分好坏,好一点的是库存货,每件是五、六块到十多块不等,如果是旧货就更便宜了,最低的是两三块,多的也就十二、三块。如果是羽绒,一件也就五十块钱左右。”

陈先生向记者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的货一般是销往广州、深圳、汕头等地,这些服装在市面上都非常好卖,随便一件能卖几十块甚至两三百块钱,那些老板来批发,转手至少能赚好几倍!”

根据陈先生的介绍,其倒手翻新旧衣一年的销量就能达到几百万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仅在碣石当地,从事翻新二手服装生意的商户就有一万家,每年总销量至少在一亿件以上。 那这么多的旧衣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谈及货源的问题,陈先生向记者表示:“淘汰的旧衣物在日韩地区经回收公司回收后,像垃圾一样低价卖出,凑够一货柜就启运。一年四季都有,一货柜一货柜地运过来。”

据媒体报道,去年4月份,广州海关下属南海海关曾连查2批无合法来源的旧服装,共计230吨。海关以此为线索,发现了一条“越南-广西-广东”偷运走私旧服装的产业链。

经查,不法商贩通过广州市某进出口贸易公司向韩国订购旧衣服,然后通过越南某外贸公司运输到越南芒街,并由偷运团伙将旧衣服从中越边境非设关地闯关走私偷运进入广西境内,再组织大货车经陆路运输到广东南海等地,最后运输到广东碣石等地。

这些旧服装被运到碣石镇后,经过家庭式小作坊分拣、洗烫、包装后,相对整洁的旧衣服经不法商贩之手流入国内市场,直接卖给消费者,一些残破的衣服则被分拣出棉布卖给一些不法厂家,纽扣和拉链等辅料则卖给废品回收企业。

广州海关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洋垃圾”是明令禁止进口的,但是不发分子为了牟取暴利,钻空子的手段非常多。

“首先是绕过海关,通过不设海关关卡的海域上岸,偷偷运进来。其次,是通过伪报商品名称,还有就是通过夹藏偷运,将非法货品藏在其他货物里,而海关抽检货柜的验柜率一般是7%,不法分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鱼目混珠、铤而走险的。”

“垃圾衣”穿上身未经消毒

记者登录网上一搜,翻新再售二手服装的供应商信息并不少见。翻新的二手童装,款式时尚,颜色鲜艳,但每件售价甚至不到十元钱。

陈先生告诉记者,穿过的旧衣服一件最低两三块钱,一般都不用经过消毒处理。“这些都是成捆打包进来的,数量太大,如果还要消毒杀菌那就太麻烦了,根本没必要。但如果客人有需要,我们也有专门的加工工人,去毛球、烫直这两项简单的处理,每件每项各加5毛钱,加工完衣服看起来就很新了。另外如果客人不是按批拿走,需要自己挑选货品的,每件要加两到三块钱。”

专家指出,这些从国外走私入境,有可能携带大量病菌的“垃圾衣”,被当做新衣服销往全国各地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这些被使用过的服装上面,含有各种各样的人体代谢物,尤其是大肠杆菌、汗水、血迹、粪便、呕吐物、分泌物等。

按照陈先生的介绍,这些旧衣物是经回收站、废品处回收的,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的“废品”,卫生条件自然较为恶劣。此外,这些旧衣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还很容易沾染鸟类的粪便等物质,而且因为是走私入境的,躲避了海关的疫病检查,还有可能存在不明确的病毒以及疫情,安全隐患不可想象。

东莞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潘日辉向记者表示,因为来源复杂,“洋垃圾”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原主人患有疾病,则很有可能将病菌进行传染,对于老人和小孩等这些抵抗力较弱的人,则更加危险。

网售低价外贸原单多为山寨货

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很多服装店都喜欢以外贸原单为噱头,当中不乏Nike、Only等知名品牌,价格极为便宜,多为正品的一到三折,但这些货源的库存动辄却有成百上千件。

实际上,国外大品牌通常是提供面料、版型,再在国内寻找代工厂家生产的。如果产品质量合格,自然而然就成为专卖店里的正品正货。而“外贸原单”,是指生产厂家从计划报废物资中偷偷加工的成衣,它与“真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在原订单计划之内。

在汕头经营服装生意的王小姐告诉记者,以前,在市场上的确有不少外贸原单或者尾单流出,这是因为国外品牌提供的原材料较多,同时对代加厂商的加工流程把关不严。但是近年来,无论原单还是尾单,都非常少见了,因为外国品牌对产品的控制和把关越来越严,样板和原料几乎是精准提供的,加工、运输过程也受到严格的控制。这样一来,大量原单货,甚至有瑕疵的尾单货流入市场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

东莞市某鞋类代工厂的跟单员告诉记者,该厂为美国品牌Calvin klein代工制造鞋子,而产品代工有一定的耗损率,一批货,最多只有两三双是多出来的原单。而根据协议的规定,这类国际大品牌的原单货必须压两三年才能出售,绝不能随便流入市场。

“因此,对于正规品牌来说,市面上热销的大批量、低折扣的所谓外贸原单、尾单,大多都是仿冒品。也可能是代工厂的高仿货,甚至可能是小工厂的山寨货。消费者须明眼辨识。”

责任编辑:陈诗逸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