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公布7月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6.1536, -0.0008, -0.01%)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
“7月份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总体看,当前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保持在合理、适度范围内,是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
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6月“冲高”较多,7月显著回落
先看社会融资规模。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从结构来看,主要是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少增较多所致。当月这二者合计增加753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53万亿元和7545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和环比都出现少增。6月份,新增贷款一度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及至7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回落,仅为385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6941亿元和3145亿元。
如何看待这种波动?“观察金融运行仍应更多关注主要金融指标的整体趋势性变化,而不宜拘泥于单个月份的短期数据波动。”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盛松成分析说,2002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表明,大多数年份的7月份均为小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新增额通常呈环比明显下降态势。其中,2009年至2013年五年,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新增额比6月份平均分别回落6300亿元和3800多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双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6月份贷款增加较多,透支7月份贷款增长后劲。部分金融机构在6月份提前给一些项目储备发放贷款,导致7月份项目储备相对不足,而新项目审批尚未到位,影响了贷款增长。
——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增大,信贷投放趋于谨慎。当前担保圈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暴露增多等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近期部分地区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出现双升势头,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明显增大,信贷投放趋于谨慎。此外,今年以来,部分金融机构加大了账面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影响了本月贷款投放。
——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机制制约了贷款发放。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主要依据新增存款规模确定,7月份存款季节性回落也就相对较多,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制约了贷款发放。
——部分受宏观调控行业的贷款增长放缓。进入三季度后,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排查力度,对钢铁和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受宏观调控行业的贷款发放更为谨慎,这些项目对中长期信贷增长的带动效应弱化。7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新增388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和上月减少497亿元和761亿元。
——受监管部门加强表外业务管理等因素影响,表外融资明显减少。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加强和规范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管理的政策措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受到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