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舆情 > 正文
信用黑名单建设主体五花八门 惩戒形同虚设
money.fjsen.com 2014-11-25 08:54: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信息相互封闭惩戒形同虚设

信用黑名单“中看不中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各行业都兴起了黑名单建设热,黑名单开始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数据库。然而,由于部分黑名单没有联网,信息收集往往限定于具体行业内,没有和其他领域联动惩戒,导致震慑力大打折扣。

专家建议,信用体系建设宜把握自上而下、统一规则、全面共享等原则,避免出现“左手进了黑名单,右手继续赚黑钱”的现象。

“黑名单”建设掀热潮

压缩失信者生存空间

逃骗税者黑名单、食品安全黑名单、电子商务黑名单、农资黑名单……记者查询发现,为了杜绝造假、伪劣等不诚信行为,各地各行业都在建设黑名单制度。

例如,在湖南邵阳,劳动监察部门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诚信评价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降低诚信等级,列入“不诚信单位黑名单”。

在上海金山,开始推行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生产安全黑名单制度,黑名单不仅网上公示,还抄报给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上下游企业,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土地批不到、贷款贷不了,倒逼企业投入资金整改。

除了在单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外,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将“信用评价”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试图培育“守信激励”的监管氛围。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县委书记巩洪波介绍,宁津县从2013年8月开始建设“诚信宁津”,搭建征信平台,实现个人和企业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甚至闯红灯等行为都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能即时查询个人、政府部门、企业的诚信情况。

目前,宁津县已出台诚信个人评定办法和关于对诚信个人和诚信企业的奖惩政策,根据得分情况评定诚信星级,从贷款、消费、技能培训、就医等多方面对诚信个人和诚信企业给予奖励。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个人和企业(个体户)的信息库。截至9月初,59个录入单位共录入个人失信信息1200余条,企业失信信息100多条。“诚信记录好,可以免费体检;记录差,贷款等都要受到影响。”巩洪波说。

专家认为,这种社会共治压缩了失信者、失信企业的生存空间,成为黑名单制度的主要价值所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行公开曝光;对7.2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了信用惩戒,约20%的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由于个人和企业因失信付出的信誉代价、商业代价太过沉重,使得失信行为有所收敛。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林萍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