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舆情 > 正文

iPhone跨境造假链条曝光翻新成本不到千元

2015-07-27 10:56:54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财经频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回收国外“电子垃圾”,从深圳购买假冒标志,在北京保税区工厂组装,在北京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中,这样一条分工明确的苹果制假贩假产业链仅半年的收益就超过了1.2亿元。

近日,北京警方公布了一起特大跨境假冒知名品牌手机注册商标案,从今年1月以来,上述科技公司出口组装、翻新假冒的苹果手机就达4.1万余部,手机排线6.6万余片。此前,据富士康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几年间,苹果二手手机市场已经不仅仅是“黄牛”的小生意,不少二手机器换上外观零件,重新包装后华丽转身,变成了“十四天机”“水货机”,甚至是”全新机”被卖给用户,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而一些内地的商人更是直接越过香港贸易商环节直接向美国回收商人采购“电子垃圾”,只因假冒iPhone看上去利润差更高。

高额利润诱惑造就庞大产业

为何严打之下,制假贩假的人依然铤而走险?

北京警方负责人介绍,犯罪嫌疑人俞某伙同其妻谢某在顺义区的保税区内设立工厂,组织员工数百人,以电子产品维修为名义大量从国外进口废旧手机主板,从中非法牟利。具体的操作手法是,他们先从国外购进废旧手机主板,再通过从深圳购买假冒品牌标志的手机后壳及相关配件,以流水线的方式批量组装、生产假冒知名手机并发往国外。警方在现场查扣的各种假冒品牌手机1400余部,假冒配件百万余个,查获6条制造假冒手机的生产线。

从一定程度上说,高额的收益是这些制假窝点存在的理由。废旧手机主板往往成箱出售,折合单台成本不过几百元,加上翻新费用也不过千元,而翻新后则可售出数千元的高价。

记者曾经也走访过这些制假窝点。在毗邻香港的深圳,保守估计,有上万人在从事手机翻新的业务,其中以苹果、三星等手机为多。而像上述案件中,真正谋求暴利的买家还会采用造假的手段以求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通常会选择高仿品来进行维修,这样可以降低整体成本,而此时产品本身会转变为假货。

具体操作手法是,先把回收回来的二手苹果屏幕和机身分离,然后清洗主板,对iPhone进行除尘,再更换零件、喷油、更换外壳,然后补齐配件、包装、加入仿制的说明书、制作标签,并最终做出和原装手机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的iPhone。而制造好的“苹果手机”将会通过海内外大批从事苹果生意的贸易商人进行销售,除了流入线下,还有一批进入电商渠道。

直接向美国回收商人采购“电子垃圾”

制假者用于制假的大量的手机零部件是哪里来的呢?

“每天全世界有5万-6万部旧iPhone通过正当途径被回收,其中20%会被美国10家左右的保险公司买走,而剩下的80%都会流入中国香港进入拍卖行,然后再通过拍卖竞价的形式流入内地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富士康苹果二手设备销售公司、爱锋派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国辉向记者表示,在香港拥有30多家拍卖行专门从事二手手机的拍卖和贸易工作。

记者在香港九龙尖沙咀柯甸鲁7-9号焕利商业大厦中曾经亲眼看到过二手手机的拍卖过程——每天5点前前来购买的客商要对仓库中摆卖的二手手机给出一个价格,这些手机通常被放置在一个个箱子中,大概六七点的时候拍卖行会告诉你谁是赢家。在中间,客商可以打开包装进行试用、检查。而除了新机,还有一些被拆解过的元器件以及屏幕也被归集,装入纸皮箱中售卖。记者注意到,通常这些纸皮箱上都会标注数量和批次,以方便来现场的客商进行竞价。

知情人士对记者介绍,很多买家会以走私的方式,将这些拍卖所得的旧iPhone带回中国内地或者直接运往海外,而在香港这样的拍卖行一年的营收可以超过2亿美元。

阿强在美国做二手手机的回收生意,他告诉记者,因为老美的生活消费习惯和国人不一样,他们买手机也上保险,动不动不爽坏了就退给保险公司,数量和质量都不是普通街上小店能比的。像阿强这样的大回收商一般都有自己的供货渠道,也有自己的翻新生产线和销售渠道,国内的二手手机市场,阿强认为确实是一块“肥肉”。

至于假货所需的“周边产品”,更是来源丰富。

在深圳地区,由于手机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在批发市场上,一些苹果外包装只需要六七块钱,可能对方还会问你要不要服务手册。深圳警方曾经查获过一个窝点,当时就查出了两万多个iPhone包装盒上的标签。同时,在每一代iPhone上市后不久,就会有大量高仿的手机外壳、按键、屏幕甚至主板配件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现身,这为二手商家翻新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