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担保 > 正文

债券通将进一步开放债市敞口

2017-04-06 17:48: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者日前从“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峰会2017”上了解到,债券通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债市流动性,为了实现更高的债券市场的实时交易效率,进一步便利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需要境内央行、证监会和香港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相应的跨境合作与统筹规划,通过引导资金跨市场的有序流动,最终实现两地市场的有效联通。

  我国债市开放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

  在海外人民币债券发行方面,目前,离岸人民币债券上市点已从中国香港延伸到新加坡、中国台湾、卢森堡、伦敦等多个金融中心,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债券的主要交易市场。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为海外发债的主要行业。

  随着中国债市开放,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市力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熊猫债”迅速发展。目前国际开发金融组织、国外政府、国际上的著名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在中国境内发行过“熊猫债”,到2016年年底,“熊猫债”已发行600多亿元。世界银行也在中国发行了以SDR计价的债券。据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统计,2016年全年,我国“熊猫债”发行额度与发行期数较2015年增幅分别为1213%和712.5%。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据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介绍,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体量达65万亿元,相当于10万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当前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比例较低,仅在1.2%至1.3%这一水平,因此,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很大潜力。目前投资中国债市的境外投资者有400多家,额度大概是8000亿元,2016年一年增加了100多家,额度增加了1500亿元。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3月15日表示,香港交易所正全面准备内地与香港两地“债券通”,香港交易所将在两地监管当局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债券通”的准备工作,并在未来适当时候由相关各方公布更多细节。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债券通”将令内地资本市场发展迎来又一大突破,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连通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门户的优势地位。

  市场人士指出,债券通进一步开放债市敞口,增加海外投资内地的渠道,将增强我国债市二级市场流动性。

  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指出,近一两年,国家外储流出增快。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的进一步开放、不断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金融市场深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取舍维艰,政策空间收紧,亟待有效、稳妥的应对措施推出。而国内诸多应对政策中,加大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凭借中国债市收益居全球高位的现实,吸引稳定中期外资流入,扭转外储流失的趋势,减轻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失为各种应对措施中的上策。

  就具体的交易方式而言,联合信用评级研究总监许余洁判断,对于内地投资者参与香港债券市场而言,最可能会以场内竞价交易和场外做市商制度相结合的交易方式。对于境外资金通过香港投资内地债券而言,未来最可能延续当前业内常说的场外和场内两种模式。场外模式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询价交易,场内模式主要在证券交易所开展类似于买卖股票的集合竞价方式进行的交易,同时,交易所市场也借助电子化平台开展报价交易,满足了机构间的大宗交易需求。

  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内地债券市场与国际化市场成熟度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的贬值趋势,都使得内地庞大的债券市场对境外资金(可能会以离岸人民币为主)短期内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短期内债券通交易规模并不容乐观,流动性方面更是需要做长期考量。

  许余洁表示,无论是哪种交易模式,为了实现更高的债券市场实时交易效率,进一步便利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都需要境内央行、证监会和香港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相应的跨境合作与统筹规划,尤其是在两地债券市场的托管、结算等基础设施方面实现真正的统一与互联互通,逐步优化和完善两地债券市场的评级体系、定价机制及相关产品价格指数,同时,加强信息披露以提高价格和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对市场交易的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引导资金跨市场的有序流动,最终实现两地市场的有效联通。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