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卖房、卖股、卖资产……近期,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和2017年一季报密集披露,多家上市公司因“一笔交易”业绩突击增长甚至扭亏为盈。 卖房是部分上市公司最直接的“盈利”手段。3月29日,深圳惠程公告拟处置名下的34套房产,初步测算总价约5021.57万元,显著影响利润表。卖房套路此前已被深圳惠程用过,该公司2016年出售12套房产,为公司贡献净利润2426万元,约占当年净利润总额的32%。 出售股票是上市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的另一种方式。佛山照明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润10.72亿元,其中,出售国轩高科股票取得的投资净收益7.25亿元。 在业界看来,不少“一笔交易”扭亏为盈的动因是“保壳”。例如,2014年、2015年连续亏损的*ST珠江,4月28日公布的年报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润733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这背后的原因之一便是公司转让三亚万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及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路212号的三栋别墅房产等。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政府补助增厚业绩,避免被退市或被ST。比如*ST八钢已连续两年亏损,2016年实现净利润3710万元,其中接受政府补助2.47亿元。华菱星马2016年靠政府补助3.55亿元扭亏为盈,也避免了被ST。 多位企业高管认为,上市公司每到季末、年末就通过“一笔交易”增厚上市公司业绩甚至扭亏为盈的现象,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等,需要特别关注。 监管层对此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不少上市公司已经收到交易所发出的问询函。例如,从亏损1.2亿元到实现微利转身的杭齿前进近期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询问是否以资产出售交易来调节利润;2016年前三季度均亏损的哈高科在第四季度依靠子公司出售等实现盈利,也被上交所问询。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