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福建农信在2017年度率先出台《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基础上,近日又以一号文出台《福建农信2018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点》,并将工作责任梳理细化到相关条线部门,确保各项具体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咬定“农”字不放松、扎根乡村不动摇,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信工作的总抓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履行责任,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全力推动《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落地实施,在打造“四好银行”、建设升级版福建农信的新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 发展目标:到2018年末,全省农信各项存款余额突破67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385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累放2000亿元以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920亿元,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普惠性农户经营性贷款和1000万元以下普惠性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总体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60亿元,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贷款余额突破52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增速总体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力争新创建1-2个信用县(区)、10个信用乡(镇)、80个信用村(社区),评定7万户信用户,精准建档客户达330万户、增长100%以上,继续减免百项服务费用,让利于民3亿元。 福建农信重点锁定质量兴农、生态宜居、要素激活、服务民生、乡风建设、服务保障等六个方面,下沉重心,深耕细作,全面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围绕质量兴农,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力满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有效信贷需求新增不少于30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我省农业七大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业务,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全力满足现代农业升级有效信贷需求新增不少于3亿元信贷资金,其中设施农业贷款不少于1亿元,支持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推广农机具、农业设施抵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业务,主动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智慧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深入对接加工企业。 全力满足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并充分运用营业网点、小额便民点支持乡村特色输出、农产品电销,打造农信农产品、农信乡村游等特色品牌。 二、突出生态宜居,助推乡村绿色发展 加大乡村绿色信贷投放围绕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持续实施绿色农信“1357”工程,支持生态产业、绿色产业、蓝色经济、循环经济,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真正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助力美丽乡村和绿色城镇建设持续对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拓展“安居贷”农民购房贷款、美丽乡村建设贷款等业务,推广灵活按揭、灵活分期以及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统规统建等“安居工程”建设,同等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金融需求。 创建绿色金融示范样本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示范区、示范行社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金融的“农信样本”。创建南平、三明、龙岩等3个“绿色金融示范区”,培育一批“绿色金融示范行社”。大力倡导节能建设、绿色办公、低碳出行,展现文明行业风貌。 三、以激活要素为切入点,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全力做好各类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新增不少于5亿元信贷资金,充分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资金需求。大力推广“福e贷”系列、巧妇贷、青创贷、青创卡等产品,全面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农户以及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生产、创业的资金需求。抓住重要节日时点,实施助力乡村振兴营销计划,以金融活水“贷”动乡村振兴。 全力挖掘农村资产要素的金融功能充分借助村两委力量,深入开展客户精准建档工作,逐村掌握集体资产、资源,全面对接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金融需求。开发设计盘活宅基地、农民房屋使用权的金融功能。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实现试点地区全覆盖,力争“两权”贷款总量突破32亿元。积极探索信贷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模式。稳妥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模式,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渠道。推广“福林贷”涉林系列产品。 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资金实力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金进一步向乡村汇聚。深化银政联动,力争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主办银行,全面办理政府资金代收代付业务,争取财政账户、基金管理账户、归集账户开立,加大财政基金沉淀,提升对公存款市场份额,不断壮大服务乡村振兴资金实力。 全力满足农村资产和农民资金的保值增值需要着力打造老百姓“厝边的财富专家”,做精做优“万”系列统一品牌理财,强化与外部大中型专业银行的合作,构建多元、开放、专业的理财销售网络。 四、坚持民生为本,助推乡村基础改善 全力满足脱贫攻坚有效需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助推我省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扎实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周宁县工作,选派优秀党员驻村任职,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督查、扶贫小额信贷考评。 夯实乡村便民服务基础进一步打造金融服务“三通”品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提档升级。优化网点布局和劳动组合,实施分类建设、差异管理。力争完成3000个便民点改造,新增电商、物流、移动支付等3个服务项目。积极探索与益农信息社合作。新增手机银行客户200万户,总数超1000万户,力争实现目标客户“户户通”。拓展移动收单商户35万户,普及移动收单行业应用10个,推进扫码收单支付向乡村农贸市场、便利店等领域普及。推进“数字农信”工程,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广“垄上行”金融服务队的“551”服务模式,对乡村居民、商户、小微企业等客户实行网格化管理。 支持健康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医疗卫生系统机构合作,因地制宜提供融资、结算、医疗从业人员理财等多项服务。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项目,做优保费收缴、补贴代发等金融服务。加大普惠金融便民点代理缴纳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营销投入。主动介入养老服务业,探索创新养老专项信贷和养老专属理财产品,开展敬老系列服务活动。 五、聚焦乡风建设,助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助力乡村诚信建设主动对接各级政府诚信建设要求,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加强与政府等合作,借助村两委等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深入村居扎实推进客户精准建档,并协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信用村镇评定。出台信用工程创建的奖罚措施,全面推广“信用红榜”正向激励机制,对信用乡民采取“利率优惠、额度提高、信用贷款、手续简便”等系列举措,提高乡民参与积极性,巩固农信与乡民的鱼水情。 开展文化乡村建设打造福建农信“一路相伴”教育金融服务品牌,持续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和福万通慈善基金助学行动,助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支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发展“文化”的创新模式。力争建立农信书屋60个、开展党建读物进乡村活动不少于20次,并探索与图书馆合作,让乡村居民在福建农信网点享受便捷的书籍借阅服务。因地制宜冠名赞助或参与各类乡村文体活动,提供契合乡村群众性文体活动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六、强化服务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落实 健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压实责任、完善机制。积极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专业队伍。省联社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靠前指导和业务联系点制度,推进本部门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在基层落地。加强典型引路,打造一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乡(镇)、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发挥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作用,加强乡村振兴形势分析、政策研究和战略规划。各行社要紧密结合当地乡村振兴规划,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持续优化审贷流程,推行阳光信贷,简化审批手续。围绕乡村振兴,结合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对现有存款等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并加强培训和督导力度。 严格管控风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回归本源、重心下移,走“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推进信贷文化建设,让合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对于“垒大户”“傍大款”形成风险、造成损失的,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加快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夯实贷款“三查”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互助机制,用好用活财政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政策性农业担保等政策。 加大金融宣传依托普惠金融讲坛、普惠金融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农信书屋、开展送金融知识、春联进村入户、微信公众号等活动载体,深入推进金融知识进村入户,持续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乡村振兴”金融知识和服务宣传活动。同时,要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宣传信息工作的重点主题,挖掘工作亮点,树立先进典型,加强信息报送,强化正面宣传,讲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信故事。 强化考核评价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优化完善现有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充分发挥绩效引导作用。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分级指标考核,加强评价结构运用,进一步激发全省农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性,确保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