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而个人信息泄露,通常是电信网络诈骗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不法分子在精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能编造出迷惑性更高的诈骗场景,我们必须以妥善的保护手段,让个人信息不受侵害。 信息泄露酿造的悲剧 赵某(化名)是一名大二学生,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人员的电话,通知赵某,他的银行卡号被人透支了六万多元。随后,赵某按对方指示,将大量现金存入指定的银行卡。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宋某心里不断懊恼、责怪自己,十分低落,案发10天后的清晨,被家人发现躺在沙发上不省人事,经医生诊断,系心脏骤停而离世。 加拿大籍华裔女白领陈某(化名)接到显示为95***的“**银行”电话,称其广州的信用卡有恶意透支,随后转接“广州市公安局”电话,称其涉及大型诈骗案,需将钱转入“国家安全账户”进行调查。随后,陈某先后多次向所谓安全账户转账,共计损失人民币50余万人民币和411万美元。 以上悲惨案例皆因主人翁个人信息泄露造成... ... 信息泄露的危害 1.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短信源源不断; 2.账户钱款不翼而飞;冒名办卡透支欠款; 3.冒充公安要求转帐;不法公司前来诈骗; 4.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个人名誉惨遭陷害; 信息泄露的途径 1.电脑病毒、手机漏洞、公共WiFi、非法APP、网站、二维码、快递单; 2.中介(房产、车产)、平台(购物、票务、物流等)、企业(会员信息等)非法搜集、泄露个人信息; 3.看似“问卷调查”、“奖品兑换”,实则窃取个人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防诈小贴士: 1.“三不借”:不借身份证、不借银行卡、不借验证码; 2.“三不晒”:不晒车票飞机票、不晒定位和资料、不晒真实姓名和证照; 3.“三不做”:不点不明链接、不扫陌生二维码、不下非正规APP;4.“慎添加“:添加好友核身份,确认ID并备注; 5.“不轻信”:不盲信,不转账,收到“转账”等信息,先核实再行动; 6.“速报警”:遇诈骗,要冷静,保留证据快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