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福建财经新闻 > 正文

闽人“划水”黑科技,造福世界千年

2023-10-26 09:28:0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泉港锦绣湖上福船扬帆。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郑和船队中的海船为原型、仿照明代福船的样式复刻而成的船模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972 年,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的出土,印证了泉州宋代福船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料图片)

  黄振煌在福船研发制造中心制作福船船模。 泉港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12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航海前沿科技亮相。作为生在海边吃定海洋的福建人,如何在看展之际显示出你的知识储备遥遥领先?

这就不得不提我们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中国古代四大海船之一——福船。

它,是福建人勇闯世界的必备工具。

良弓无改 历史远长

所谓“福船”,是人们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南宋名相吕颐浩曰“海舟以福建为上”,可见福船美名。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翻开历史的卷轴,早在宋元时期的泉州,你便能看到远洋木帆船——“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劈波斩浪,穿梭于“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福建沿海的造船业就已蓬勃兴起。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泉州泉港峰尾黄氏获得举荐,投身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建造。“峰尾黄氏造船世家”也成为福建造船人的代表,因擅长制造远洋帆船而著称于世。

据《圭峰黄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所用的62艘大船,由长乐塘屿人黄参任船队忠武尉,他力荐黄氏造船世家参加大规模的造船工程,统管船艺设计、工程规划、材料统筹、监匠训导。

而从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以黄都公为首的黄氏造船工匠又为郑成功东征台湾及二十多年后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建造战船,黄氏后裔黄兴金还在浙江温州等地开办顺兴船业。

自明朝洪武年间起,以峰尾黄氏为核心的泉港工匠,不仅把福船制造技艺在泉港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扬,而且还流传到惠安、同安、湄洲湾畔、福州长乐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

匠心独具 美名远扬

福船的发展得益于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口的繁荣,也离不开黄氏造船世家的匠心传承。

黄氏造船,源远流长。据《圭峰黄氏族谱》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黄氏造船世家掌握“水密隔舱技艺”等数项“黑科技”,独领福建沿海造船业风骚。

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少则8个,多则13个。

水密隔舱技艺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个舱,一两个进水的船舱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二是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

三是由于船舶被隔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隔舱板实际上起着肋骨的作用,简化了造船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得到提高。

因此,水密隔舱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不仅大大增强了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且便于货物的装卸。

这项技艺使海上事故的人员死亡率从90%下降到20%左右,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福船”,领先国外航海技术1000多年,其核心技术至今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广泛运用。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海船之一,福船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福船底部结构呈尖形,前部为小方头,尾部肥大而方正,船体组件之间以铁钉钉合、桐油灰塞缝。

船民在建船中最为重视“安龙骨”(树令)、“安龙目”、“钉头根”、“拔落令”(船下水)等四道工序,船成之时,必郑重择日、恭敬祭祀、呼喊号子,以庆祝新船下水、一帆风顺。

“黑舶五青案”船型是泉港福船制造的典型特色,它源于元明时代官船上枪炮洞口的构造形状,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

“十二生肖”暗示标记是其特有符号。如“头禁、假肚、五肚、官厅、水柜、尾踏、奔边”、前刊后刊、柴盐舱、驾驶台等。它们用鼠桥、牛栏(护手)、虎口、兔厕(船后如厕的弧形挡板绘画兔图)等带着十二生肖动物的话语作为喻称。这些巧妙的标记,能够令船员迅速明确分工,使彼此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高效。

千百年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泉港从未中断,泉港福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奋斗历史,镌刻着闽南先民拓荒台湾的勇毅拼搏,承载着众多华人华侨的梦想驶向世界各地。

作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核心区之一的泉港,在风雨中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

另辟蹊径 再度扬帆

然而,福船的继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木帆船逐渐被钢制机动船取代,福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福船制造技艺也日渐式微,成为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

14岁那年,出生于黄氏造船世家的黄振煌毅然决定追逐父亲的脚步,从事自己最爱的造船事业。然而,遇上福船没落之时,迫于生计,这位如今的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有过不得不转型的艰难经历。

近年来,泉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本方针,开展福船制造技艺保护传承工作,努力为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搭平台、传文化、做品牌”。

泉港随之成立福船研发制造中心,创办圭峰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以黄氏造船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指导和制作班底,开发制作各类型的圭峰古船模,并打造海丝福船馆、创办研学基地,展示福船的演变历史和建造工艺,弘扬福船文化。

这也让福船重新乘风破浪,以崭新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野。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10月,以峰尾为代表,泉州市泉港区获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

在当地党委、政府鼎力支持下,福船老树开花,还走出了国门。2014年,福船船模赴韩国光州参加文化创意展销会,获得显著的文化影响力和可观的市场经济效益。2015年2月,福船船模被作为礼品,赠送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在千百年的海洋文明史里,福船见证着福建先民乘风破浪的辉煌过去。时至今日,福船技艺及其折射的匠人精神与角逐海洋的勇气,依旧焕发着活力,指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