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福建财经新闻 > 正文

小小屏南李 增收大产业

2024-08-23 17:01:14 尤方明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游人在王林村果园里穿行。

又是一年李子红。进入8月,屏南县甘棠乡王林村迎来为期一个月的芙蓉李采收期。农户们穿梭在万亩果园间,采摘搬运、分拣装箱、运送上车……丰收盛景与创业激情交相辉映。

小小一颗李,增收大产业。坐拥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甘棠乡芙蓉李种植历史已超20年。近年来,甘棠乡通过多方申报争取上级补助,扶持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李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分拣存储中心,加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多元化促进农户增收,为特色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2023年,甘棠乡芙蓉李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达2.83万吨,全年加工李干12.4吨,全产业链产值增至4.96亿元,从业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栽好“致富果”

穿行在王林村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林中,村民胡继则难掩笑意。“王林村平均海拔约800米,昼夜温差较大,产出的李子果大味美、汁多核小。我一个人负责管理100多株果树,年收入近9万元。”谈笑间,胡继则摘下几颗红果递给记者品尝。

早在2000年前后,甘棠乡农技站就提出按照不同海拔、土壤、水源等情况,划定适栽区,引导农户合理种植。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的王林村由此成为当地芙蓉李核心产区。

“在科学培育、天公作美等前提下,李子种植一般3年能够回本,到栽苗后的七八年步入盛产期。当村民们瞧见当年率先‘吃螃蟹’的人获得了较大收益,便纷纷加入种植大军。这也是村里的李子树树龄多在15年上下的原因。”王林村村委会副主任胡朱云告诉记者。

2012年,返乡致富能人黄眉珠的回归进一步点燃了村民们的种植热情。彼时,原本在外经商的黄眉珠返乡创办了屏南县大棠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社员及周边农户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冬季剪枝、清园、施冬肥;来年完成两次疏果,避免当季果实汲取太多养分,实现可持续发展;雨季注意防病害,6月前后防虫害;到了7月末,便迎来为期一个月的采摘期。”胡继则对于果树培育的关键点了然于胸。

栽好“致富果”的同时,甘棠乡也在持续打响芙蓉李品牌。2016年,大棠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大棠”李子商标,建立品牌宣传门户网站和电商平台,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2021年,“屏南李”被农业农村部公示为“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融合促发展

早年间,受交通条件限制,将鲜果运出深山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多数李子被加工成李干,甘棠乡几乎村村都有李干加工作坊。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甘棠乡的鲜果销量反而超过加工品,不少客商甚至直接深入田间地头收购。

“从效益维度看,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需要考虑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风险。”胡朱云说,若逢台风等灾害天气,李子果质必然受到影响,哪怕是丰收年份,也可能出现“果贱伤农”的困境。因此,要想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

2021年,甘棠乡成功申报以芙蓉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2022年以来陆续建成百亩标准化屏南李示范基地、屏南李王林村分拣中心、屏南李展示及电商中心、屏南李科研试验基地、屏南李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等产业强镇项目,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实现鲜果就地分拣、冷藏、仓储、加工,还进一步延伸出李干、李子果脯、李子醋、李子酒等精深加工产品。

种植业与加工业的相得益彰,也让芙蓉李搭上电商快车“走出深闺”。自2017年甘棠乡首次举办芙蓉李采摘节以来,当地已连续6年举办芙蓉李全网推介会、直播活动等。目前共吸引全国各大电商平台200多家自媒体参加多渠道联合销售,全年订单量突破百万单。

鲜红的李子是强村富民的硕果,而雪白的李花则是吸引游人的独特风景线。每年3月,万亩李花盛开的壮丽场景令人动容,甘棠乡也抓住机会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新建生态李园观光休闲旅游区,为游客呈现山头有溪、山腰有李、山顶有茶的独特景观。

甘棠乡党委书记林春祥表示,下一步,当地将持续抓好以芙蓉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建设,发挥电商经济与“订单农业”优势,推动芙蓉李全产业链条发展。同时鼓励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各类质量认证并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芙蓉李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