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高校,“升本更名”8年来,厦门医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牢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内涵与外延、软件与硬件一起抓,在本科教育教学的新跑道上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再谱新篇章。 “三率”亮眼 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93%;考研录取率近40%;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去年,厦门医学院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评估专家们用“三个没想到”点赞:没想到厦门医学院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校园环境这么美、没想到教职医护员工的荣誉感这么强。 如今的厦门医学院已由“以教学为主型”全面转向“教学科研并重、医教研协同发展”。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厦门医学院获批6项,创造了升本几年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两家直属附属医院也得到同步发展:附属第二医院艾力彼全国省单医院排名从100名升至86名、附属口腔医院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口腔专科排名从27位升至24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专任教师副高职称及以上占比近60%,校本部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目前,学校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省高层次人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等省、市级高层次人才108人次,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2位老师先后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学校还特别聘请钟南山院士为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附属第二医院名誉院长。 “四尽”理念 人才培养结硕果 “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当时也有点害怕,但学校多年的教育不允许我们袖手旁观。”回忆起救人当天的情况,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2021级郑思佳同学坚定地说。 2023年9月16日下午,在厦门957路公交车上,乘客小杨突然晕倒、瘫坐在地。危急时刻,坐在不远处的郑思佳和她的3名同学林晓倩、张继航、陈伟悦见状,立刻上前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急救,并拨打了120。“厦医的同学们施以最及时、最恰当的援手,让我的孩子平安度过危险期。”小杨的父亲杨先生非常感激。 敬畏生命、护佑健康——2021年以来,林乾、陈政、李学颖等6名同学先后说服家人,勇敢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他人送去“生命的火种”。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詹仕伟同学勇救中年溺水男子,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被省里授予“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各种义举涌现,源自厦门医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院校实际相结合,凝练形成富有厦医特色的“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四尽”理念的引领下,“阳光、大气、善良、感恩”的校风和“忠诚、团结、实干、创新”的学风正蔚然成风。 五个“按需” 服务地方显担当 立足厦门、服务地方。厦门医学院建设始终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做到五个“按需”,即专业按需设置、规模按需拓展、人才按需培养、就业按需引导、特色按需凝练,实现学生数、专任教师数、本科专业数和实际用地面积等“四个倍增”,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学校积极争取厦门市的支持,新建科教综合楼、综合体育馆和一幢学生宿舍楼,又新增365亩二期用地,为实现省市提出的建成“万人规模”高校和申报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打下基础。 “升本更名”以来,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7个,形成“医、护、药、技”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我省行业产业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厦门医学院服务医疗卫生行业设置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等专业;服务生物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设置生物医药、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围绕自身特色,设置一批“人无我有”的专业,其中,精神医学、海洋药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填补了我省本科专业的空白。厦门医学院因此成为全国第4所开设海洋药学专业的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其中,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2023年获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级。 学校还引进了10多位台籍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祖国大陆安居乐业、成就事业。 厦门医学院的在校生数从升本初期的4000余人增加到8000余人。学校鼓励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特区建设、扎根服务地方发展,近三届毕业生留厦就业占比46%、留闽就业占比达88%。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建成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高校不懈奋斗。”厦门医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杨晓琴 詹璟 邱赵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