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福建财经新闻 > 正文

来澳头“鲜”吃为敬

2024-10-17 16:49:50 林闻 黄星榕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澳头村航拍图 魏克丰 摄

  煎蟹 林木阳 摄

微咸的季风拂过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古渡口,海的气息扑面而来。10月,是澳头食客的幸福月——经过3个月的“闭关修养”,生猛海鲜在开海后强势回归。

“来得稍晚一点都没位置啊!”从山西来到澳头村的游客方顺笑着说,“我是特地来澳头吃海鲜的,听朋友说到厦门必须来这里尝一下海鲜美食,确实是物美价廉。”

坐落于东海之滨的澳头,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在这里,海鲜呈现出最丰富复杂的食俗。吃海鲜,是澳头人最地道的生活方式。

清早,在路边的粥铺坐一坐,来一碗让无数游客赞不绝口的沃头蚝干粥。雪白的米粥搭配大海鲜活的馈赠,海虾、沙虫、鱿鱼一应俱全,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自古以来澳头海域盛产的六耳珍珠海蛎晒成的蚝干,来上一口,鲜掉眉毛。

“这里的海味很新鲜,品种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这里几乎没有‘刺客店’,敞开肚子饱吃海鲜也不会天价。”游客张女士不由发出感叹,来澳头呼吸清新海风,远眺碧海蓝天,感觉身心也随之开阔起来。

曾经的澳头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海上捕捞和滩涂养殖。在2013年“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实施以前,多数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随着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提出,澳头作为示范点之一,融入三海一侨文化(即海鲜、海港、海防和侨乡文化),将发展定位为“闽南美丽海港侨村”后,新变化悄然发生。

如果说“海鲜”代表着澳头村接地气的一面,那么随处可见的艺术装置和创作工作室则尽显渔村“文艺范”。如今的澳头村,依托新增的文艺空间举办跨界艺术展览,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在一座不起眼的五层小楼里,藏着本土艺术家苏遥的工作室。多年前,他回到了故乡澳头村,并将自家牛棚变成了“会客厅”:厅内摆满了父辈那个年代的旧物和精心设计的摆件。

对苏遥来说,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从宋代起,澳头就有商船驶向南洋,载满瓷器运送到世界各地。有一次在海边,我随手捡起一块瓷片,翻过来就看到一个福字,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于是,苏遥潜心钻研,用家乡海边的瓷片和古船的木板作为核心元素,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木语瓷言”作品。

除了艺术创作外,苏遥还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他利用自己的艺术专长,为澳头社区的环境整治、立面改造、公共景观打造和公共艺术设计等提供建议,助力提升特色小镇的艺术气息。

艺术让古村落慢慢苏醒,也让澳头人对家乡充满自豪与认同,越来越多的澳头人选择回到家乡。

“暑假和国庆期间是民宿旺季,而且越来越多游客被这里的秀美风光和海鲜大餐吸引,成了常客、回头客,民宿基本不愁客源。”林先生是澳头一家民宿的负责人,在外奔波多年,看准澳头村的旅游潜力后,选择返乡创业,将村中红砖古厝改造成民宿。

经过数年的发展,澳头先后获评厦门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逐渐蜕变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国际文旅艺术片区。

漫步在澳头,古老与时尚在这里碰撞、交汇。古渡、古树、碉堡、炮台等遗迹唤起遥远的历史记忆;红砖老厝间,美术馆、博物馆、村史馆……一系列文博场所沿着海岸线坐落其间。

1821年,澳头村民驾驶的帆船经厦门港直达新加坡,成为我国第一艘直通新加坡的货船和新加坡开埠的第一条商船,这曾是澳头的历史高光时刻。

2024年,身边丢不下传统,嘴里缺不了鲜味。侨乡、艺术、美食、美景等多重身份标签在澳头交错集聚,古村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