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下简称水稻体系)成立以来,以优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两头两尾”等强化大联合、大协同、大攻关,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强化科技助农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体系专家以优异种质资源和现有优良水稻品种为基础材料,利用创建的寒地生物育种技术体系,聚合水稻优异功能基因,实现育种后代优异性状的集成与累加,审定水稻品种319个,年推广面积超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3。其中“松粳28”为国标一级米品种;“绥粳18”“绥粳27”“绥梗28”先后成为我国常规水稻单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据介绍,截至目前,水稻体系专家各类成果、技术累计转化金额超1亿元。转化的品种、技术有效服务于黑龙江省水稻产业种业、种植、加工等各领域,带动企业增效超5亿元。相关研究获得水稻新品种权4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黑龙江省地方标准5项、市地方标准11项。发表论文84篇,其中SCI文章52篇。出版著作11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类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省专利金奖1项;省十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奖1项。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省青年科技奖1项;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集智攻关助增产 在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方面,水稻体系组织专家累计牵头156项农业科技领域技术难题攻关任务,与各地市农业农村局做好联系对接,针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明确技术路线和攻关措施,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了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效,专家们集成组装秸秆还田、肥水互作、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技术、水稻直播等多个绿色高效技术,突破了多项制约病虫害防控、轻简化栽培、农业节本增效的关键性瓶颈。形成多个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多项技术被遴选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他们依托各推广服务站、示范园区等资源,将多个品种与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加工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每年核心示范面积超过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0万亩。 今年春天低温,夏季雨水又大,为了抵御不利天气影响,专家们依托各大媒体、网站、体系公众号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制定预案,发布《水稻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水稻备春耕生产建议》《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预防及防治建议》《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等多项水稻生产技术、应急措施。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减灾增产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 独辟蹊径助加工 为了破解稻米加工过程中出品率低、储藏期短、耗能高、加工技术单一等多个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瓶颈,水稻体系专家们独辟蹊径,研发的“一种发芽糙米易煮米的加工方法”获黑龙江省专利奖金奖;开发的一种提高黑米酒花青素的方法,可提高黑米酒中花青素含量,并提高发酵速率和出酒率。该技术每公斤黑米可以发酵产出1.3升的黑米酒,且与干红葡萄酒的风味和口感极为相近,按照GB/T 15037-2006 葡萄酒进行检测,增加了甲醇和总酸的检测,通过分析发现,本技术制备的黑米酒,酒精度显著高于某些品牌葡萄酒,具有更低的甲醇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综合品质不亚于葡萄酒。 全力以赴助振兴 每年通过对全省水稻产业水稻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及相关专家咨询,水稻体系专家形成多份水稻产业年度形势分析报告。报告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供求、质量安全监测、收购等方面对黑龙江省水稻市场行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在种业、种植技术、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为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专家们还深入富裕县、桦川县、桦南县、同江市、抚远市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从水稻品种选择、稻米加工、稻米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完善产业扶贫规划。组织专家到对接的县(市、区)进行现场指导300余次,解决关键共性问题28个。采用线上线下并重,打造“互联网+实地”立体科技培训模式,开展各类培训累计150次,累计培训超2万人。 在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以及所属各县组织现场观摩17次。 此外,水稻体系积极参加、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厅各项产业技术服务。如备春耕工作、“抗低温、促早熟、保秋收”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百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院校活动等。共计走访394个乡村,发放调查问卷284份,累计发放宣传手册、技术手册2000余册,累计培训65次,培训人数3500余人,累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47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