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保险 > 正文

【金融3·15】风险提示:关于抵制非法金融中介的风险提示

2025-03-16 14:47:53  来源:中国银行福清分行  责任编辑:林华黎  

image.png

近年来,金融市场中非法金融中介活动猖獗,部分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不法机构或个人利用消费者对金融业务生疏,以及急切获取金融服务的心理,实施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金融中介陷阱,树立依法维权意识,谨防财产、信用的双损失。

非法金融中介惯用的欺诈手段复杂多样,极具迷惑性:

一、虚假资质与承诺欺诈。一是非法金融中介常打着银行或知名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幌子,甚至冒充银行或知名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声称拥有特殊渠道,可助力消费者轻松获取低息高额贷款、信用卡高额额度等金融服务,以“快速审批”“无需审核”等极具诱惑性的话术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上钩办理“业务”。二是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帜,冒充法律工作者,推出“代理退保”、“征信修复”“减免债务”的金融服务,通过发布虚构的维权成功案例,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

二、信息泄露与违法危机。在与非法金融中介接触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被要求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这些非法金融中介通常缺乏基本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致使消费者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甚至将消费者信息打包售卖,进而被用于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等违法犯罪活动,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个人隐私侵害。

三、高额收费与不当维权。一是非法金融中介在提供服务时,往往会要求消费者签署服务合同,而服务合同中会同时暗藏诸多隐蔽条款,诸如高额“中介费”“违约金”、不合理的还款方式和期限等,致使消费者极有可能面临超出预期的费用缴纳与还款压力,甚至陷入债务恶性循环,难以脱身。二是在“代理维权”过程中,非法金融中介会教唆消费者编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等,采取闹访、缠访等过激行为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但实质上此类行为已涉嫌违规或违法。

四、债务圈套与征信污点。在无法通过不当维权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一方面,部分非法金融中介针对消费者迫切需要资金的弱点,怂恿其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致使消费者不断借贷,以贷养贷,致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另一方面,贷款、信用卡使用记录均已纳入征信范围,消费者如轻信非法金融中介唆使暂停或拒绝还款,会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损,给个人今后的买房、买车、出行、就业等造成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法金融中介活动波及范围广,受害消费者众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核查金融机构资质。在寻求金融服务时,务必通过银行官网、网点咨询、金融监管部门等官方渠道查询核实,确认金融中介机构或个人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切勿轻信自称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不实说辞,坚决不与无合法经营资质的机构或个人开展金融业务。

二、严防个人信息泄露。不随意向不明身份的机构或个人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尤其是涉及金融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办理金融业务时,务必确认对方身份和业务的真实性,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个人财产受损。

三、谨慎签订各类合同。消费者在签订各类合同时,务必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利息、收费、还款方式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肉容。如有疑问,可向与合同业务相关联的官方机构、金融从业人员或专业律师咨询,防止自身权益受损。

四、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因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所产生的纠纷,可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沟通的方式、向第三方调解机构申请调解、向监管部门反馈提出诉求,还可以直接通过仲裁、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切勿轻信非法金融机构的虚假承诺,让个人陷入违规、违法的金融陷阱。

更多》产业经济

AI双刃剑:数据交易竞速下的隐忧

数据,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赛博石油”,其价值愈发显现。然而,AI(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当利用 …[详细]

更多》专题聚焦

立足当地 特色经营

福建海峡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