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要闻 > 正文
8号文影响调查:非标暗保汹涌
money.fjnet.cn 2013-05-17 09: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

互买与过桥

“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以及资产总额的4%”,8号文所划定的两条红线,迫使非标资产超出监管上限,而暂时又无法将分母做大的部分中小银行陷入窘境,它们不得不选择做“减法”,将非标资产“搬家”。

但是部分受访银行认为,在诸多机构收资产的市场中,直接出售非标资产似乎又显得“弃之可惜”。

“单就资产质量来说,非标资产还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收益也很高,不然银行也不会接,而如果直接卖掉,肯定也划不来。”东北地区某城商行 金融 市场部人士坦言“毕竟前期项目的筹备、操作、交易都是需要运作,这其中不仅仅是资金成本,还有不可量化的交易成本。”

为了让非标资产的收益截留在银行内部,不少银行选择用自营资金接盘理财账户中的非标,但是如此操作的问题却也不小。

一方面要涉及理财账户和自营账户间的对手交易,涉嫌客户资金和自有资金用途的混淆。另一方面,非标资产转入自营后,银行将计提100%的风险资产,这会对风险资产额度构成较大占用。

“债券的自营、理财间交易也被禁止了,非标就更不用说了。”某股份行西南地区分行人士表示。“我知道有的银行敢这么操作,反正我们是不会的。”

为了将非标资产从理财账户中挪移出来,同时又能规避自营、理财对手交易的嫌疑,同业市场中逐渐衍生出“互买”和“过桥”两种模式。

“一般情况下,可以再寻找一家或多家额度超标的银行,商议好价格,然后互相购买对方理财账户的非标资产。”东北某城商行资金运营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样不但解决了对手交易问题,而且互相购买彼此银行兜底的非标债权,能够让风险资本的占用降低至20%。”

另一种模式则是过桥,即寻找一家第三方机构,如券商资管或信托计划作为通道,进而实现非标资产从理财到自营过户转移。

“这种方法和‘过券’类似,不过比较麻烦如何解决风险资本占用问题。”华东某城商行人士称。“如果作为投资,找不到互买行时,我们才考虑这种方法。”

“对于非标资产而言,多数已经借过了信托和券商的通道,再找这类机构过桥就是通道的通道。”该人士指出,“但如果能够找到额度充足的银行再做兜底方,支付千分之三左右的费用,风险资本一样可以少提。”

暗保续延

受8号文影响的,还有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信托和券商资管业务。受制于信贷规模的管制,以及监管套利需求的存在,信托、券商资管等机构一度成为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通道。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规模达到8.73万亿元,仅仅3个月内的增长便达1.26万亿,其中,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类信托占比接近70%。

与之类似的还有“异军突起”的券商资管,其年初资产规模就已超过2万亿,为去年同期数据的7倍,有业内人士对此指出,其中80%均为以银证合作为主的通道类业务的虚增。

“信托、券商之所以甘愿为银行做通道,收取较低的手续费,肯定是想冲规模。” 8号文刚刚出台时,深圳地区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项目的资产负债两端都掌握在银行手中,通道不承担风险。”

“如果银行不承诺兜底,而我们还只收如此低的费用,这业务肯定是没法做的。”彼时,该人士指出。而正是由于8号文要求银行停止对非标类资产提供担保和回购,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通道业务的开展会因此条款而受到制约。

如今政策落地已一月有余,记者却在调查中发现,信托和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似乎并未因8号文而受到过强影响。而这或与银行尚未在信托受益权等非标类资产操作中停止暗保不无关联。

“银行肯定还是要出函,所以业务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北京地区某资管部经理透露。“按理说,我们刚开始也怀疑是否会受到影响,但无论是业务量还是操作上,直观感受到的变化都不明显。”

在北京地区某信托经理看来,近期信托的通道业务本来就呈趋缓之势,但难以判断是否因8号文所致。“我觉得和8号文关系并不大,主要的原因还是券商资管等机构抢走了一些市场份额。”该经理说。

“只要银行出了暗保函或回购函,甲方还能继续做。”东北地区某券商资管人士亦表示,“现在接到的项目都是有银行兜底的,否则哪个敢接啊。”

而有业内人士对此认为,这或与监管执行中的尺度把握有关。

“短期之内还不能有太大变化,比如一些资金池对接的项目,如果由于暂停出函而导致项目资金无法延续,势必会造成融资方资金链断裂,本来没有风险的项目也会因此有了风险。”东北地区某城商行资金运营部人士认为“想必监管层对这些问题也是明白的,而所谓不能出函,更多是表明了一种监管态度。”

上述福建地区合资银行人士亦表示“虽然8号文禁止,但是不少做法比较激进的银行仍然敢于对非标进行各种明暗保。”

“暗保是私下里的协议,只有相关方了解,监管层对此方法进行限制的可操作性不高,更多是需要机构自律。”上述北京地区资管人士表示,“不过一旦出现问题,一些兜底的暗保协议能否在法律上生效,也是当中的不确定因素。”

责任编辑:王辉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