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监管预期趋紧
一边是非标资产交易和理财暗保的激流暗涌,另一边是监管层及部分银行或已提高对相关业务风险的重视度。
本报记者从前述合资银行人士处获悉,该行目前已经暂时停止了对非标资产的收购,同时对自营资金投资非标类资产进行业务自查。
“主要是由于之前的规模增长太快,目前规模已经达到几百亿了。”该人士透露,“自查的内容主要是检查资产质量、合规性以及核对资产负债情况,我有听说上海地区有几家银行也在自查。”
无独有偶,平安银行武汉地区人士亦表示,该行已暂时不再收非标类资产,但是其并未透露停止该业务的具体原因。“我们一直都是配合综合的管理,原因有很多吧。”该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记者截稿前,南京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仍表示“可以收购非标类资产”。“每家银行的情况都不同,只要有额度和资金就可以购买吧。”南京银行北京分行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市场间对于自营资金投资非标类资产的监管预期已在酝酿。“我们也很关心自营资金投资非标类资产未来会有变化。”上述东北地区城商行资金运营部人士表示。
“限制了理财资金,下一步应该就是同业自营。”一位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人士猜测,在其看来,银监会规范自营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只是“时间问题”。而银监会有可能会对自营资金投资非标类资产实施细则监管也存在多种可能。
“直接禁止自营资金投资受益权类资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各个银行现在都在做,监管层要权衡各方利弊。”该人士表示,“但是很有可能会像8号文类似,作出一定的比例限制,同时计提拨备更多的风险资本,但即使这样,对业务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而某国有大行人士认为,只要保持非标资产规模的适度性,便不至于在可能到来的监管政策中过于被动。“目前不少银行的总行都在拿同行做比较,对类似的业务进行调整自查,以防枪打出头鸟。”该人士说,“监管政策肯定要参照各个银行的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