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好产品的代价
赶上好时候,买到便宜保险的人自然满心欢喜。在那之后,乃至现在都有人后悔当初没抢几个产品,对昔日的“老情人”念念不忘。甚至有人把现在的保单预定利率不如从前作为自己不买保险的理由,“守身如玉”。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没有多少钱,能年交几千元保费的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曾经买了便宜保险,如果是储蓄型,大多由于量小,到现在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纯保障型产品由于本身就已经很便宜,什么时候买区别也不大,而且可能以后还要加保。
就算是再好的保险产品,要想接受住时间的考验也并不容易。王菁在1995年就给当时10岁的女儿买了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保额是2万元。当时算起来很划算,那会儿如果治病要花2万元,已经是很了不得的疾病了。但如今2万元的大病保额基本是杯水车薪。即使保险仍然生效,也如鸡肋一般。
如果没有在保险上进行持续投入,以前的东西再好,指望它也不见得能解决什么问题。
买了不少保险,却偏偏少了那一种
把各种保险责任分开来说,一般情况下基本的保障包括死亡保障、重大疾病保障和一般医疗保障。死亡保障和一般医疗保障还要区分意外和非意外,保险还需涵盖家庭所有主要成员。
中国的保险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投保人即使有保险意识,也往往很难弄懂保险知识,容易出现保障不全面的问题,这一点和十年前没什么不同。可以说,明明有保险意识也买了保险,出险后发现当初忽略了某个方面而没法理赔是最冤枉的。不过与以前不一样的是,人们买保险时会越来越注意到底应该买什么产品,这使得目前各种保险产品在向着个性化、专门化方向发展,由以前的包办式变成现在的制定式。当然,一些“考虑周到”的全面型产品容易被人忽视。
遗产规划,过时不候
保险的各种功能中,遗产规划很容易被人忘记。遗产和保险的关系似乎也是这十年间,人们在媒体上见识了各种人的身后故事以后,才逐渐被人认识的。不过,大多数人认为需要遗产规划的人都是有一定资本的,实际上普通人在家庭情况复杂或者有房贷等其他债务问题时,同样需要好好研究财富传承。由于保险的特殊性,通过直接指定受益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纠纷,并保证安全,甚至有放大功效。
产品上,基本只有终身型的人寿保险才能够做到,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发挥最大功效。而人由于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去找祖先打牌,不在能买的时候做好准备很容易到最后束手无策。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遗产税,但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也一定没有,那时候没准备恐怕更后悔了。
投资亏损,不如当初买保险
有些在股市中赔钱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可以知道有那么多人通过炒房炒股等方法赚了大钱,但事实上,人们总觉得身边赔钱的人更多。媒体经常会把一些赚钱的个例着重宣传,使人们忽略赔钱的大多数。有钱人赔了或许还无所谓,可是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和条件更低的普通百姓来说,一旦犯下投资比重过大的错误,投资失败会严重影响家庭的财务规划,包括养老金、教育金等。多年来股民有多少人亏钱?有说八成,有说九成,总之不在少数。各种储蓄型保险的增值能力表面看着或许不起眼,却至少能保证安全。
尤其是最近十年来,人们算是彻底知道了投资理财的风险性。人们对保险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
同时,购买储蓄型或投资型保险的人,往往仅仅盯着保险的收益而不理会其他,也是一大误区。购买保险更多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保障部分,如果缘于保单预定利率不如从前就忽视保障,往往得不偿失。
事实上,虽然高预定利率时代一去不复返,分红险、万能险以及投连险等新型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所谓预定利率下调带来的损失,而经历过抢购和退保风波,一般来说风险较高的投连险,甚至可能会有惊人的表现。另外,金融市场的投资渠道也比之前更为发达,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如此,从基本只能存银行,到可以投资债市、股市、楼市等,类似2012年6月现身的保监会13条新规,又会带来更多解决资产保值增值的办法。这种“后悔药”也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买”到的。
无论如何,1999年之前买过保险的人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坚持下来的老业务员面对客户时都会很有底气。尽管各种回报可能需要时间来证明价值。而当时那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保险公司,却背着利差损失的包袱,多年来一直为当初的高预定利率产品埋单。或许也只有时间本身才能解决这一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