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印象
36岁成央行最年轻正局级干部
在赴任中国证监会前,肖钢是低调而务实的中国银行行长兼董事长。10年前,45岁的肖钢在中行危机重重时空降到这家百年老店,实现了中行的华丽转身。
业内人士评价他这十年来在中行取得的成绩,首当其冲的就是把中行高企的不良率打压了下来,从当初的40%左右,压至如今的不足1%。而在自身改组过后,中行完成了股改上市,成为首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国有大行。
如今,作为中国金融业唯一的“百年老店”,在肖钢的带领下,已经跻身跨国大行之列。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中行资产总额达12.8万亿,与2004年末4.3万亿元,翻了三番;不良贷款率不足1%,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上升至237.19%;资产充足率为13.1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8%。
在中行的实战中,肖钢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者。
时光回溯,从湖南财经学院(如今划归湖南大学)毕业以后,肖钢就来到央行工作,从给老行长吕培检的秘书做起,到当选主管金融监管的副行长,时年36岁的他,成为当时央行中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
随后到中行任职的经历,更是让他站在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他遇到的第一个改革内容,就是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面对随时都有可能破产的中国银行业,他似乎总是毫不犹豫地大刀阔斧:刚刚走马上任,中国银行就获得了政府225亿美元的注资,国有银行的改革之路也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如今,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业,再一次地占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上。肖钢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应防范影子银行所带来的危害,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妨碍问题。独立财经观察家侯宁对肖钢的印象是,“对风险的认识比较深刻”。“行事稳健,不乏改革创新之举,其思想开放之程度、断事之魄力非比寻常”,A股迎接的正是这样一位监管者。
下属眼中的肖钢:勤奋严谨
“可以说,肖钢是我职业生涯奋斗的终极目标。”中行总行的一位分析师昨天向记者毫不遮掩地说,自己是肖钢终身的粉丝。实际上,在中行内部,对这位平时行事低调的老总似乎都能给予好评。
说起肖钢,在不少中行人士的眼中,他的勤奋和严谨,让每个人都深深折服。“平时我们写的一些金融专业类稿件,肖董事长都一字一句地亲自过目,有时候也逐句修改。”这位分析师回忆道,肖钢对这些稿件的把控十分严格,有些稿件一稿三遍改,“每改一遍,我都觉得自己真是学到不少东西。”
这位中行人士唏嘘道,“他成为我在专业上追逐的目标,希望能有一天,自己的理论高度也能与他媲美。”
证监会换帅 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继续推进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17日下午召开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肖钢同志任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有着丰富的金融领域工作经验。从1981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开始算起,2013年已经是肖钢在金融领域“服役”的第33个年头。
金融领域的“少壮派”
业内人士认为,55岁的肖钢是金融界的“少壮派”。资料显示,肖钢1958年8月出生,本科就读于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湖南大学),199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肖钢长期“行走”于央行,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1996年10月,他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并先后兼任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
1998年,年仅40岁的肖钢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3年肖钢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兼行长,这一年肖钢45岁。
直面风险的“先行者”
在金融业内人士看来,肖钢往往能较早发现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并具备化解风险的魄力和智慧。肖钢行事稳健,但并不乏改革创新之举。
2012年12月,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在媒体发表英文署名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肖钢直言,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影子银行”大致可以描述为一个涉及实体的信用中介系统,且其活动超出常规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最大的“影子银行”玩家通常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表现为理财产品、地下金融和表外借贷的形式。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肖钢被多次提问关于“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他称“个别地区、个别项目上已经开始发生,已经有了偿还的风险,一定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对于中国证券报记者有关“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的提问,肖钢表示,由于定义不清楚,各种统计口径都很多。“影子银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结果,“现在利率还是有一定的管制,市场资金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另外有些项目通过传统的银行信贷得不到资金,‘影子银行’应运而生”。虽然“影子银行”的定义较为复杂,但“影子银行”一方面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金融改革的“践行者”
细数肖钢的工作履历,他一直是金融改革领域的“践行者”。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制改革之后第二家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尽管其掌舵者——时任中行董事长的肖钢2006年5月18日“愉快和轻松”地宣称“中行上市天时、地利、人和”,业界与投资人士仍然认为,中行IPO创造了内地国有控股银行在香港的一个新的“资本神话”。有人戏称,中行多达25万本的招股说明书叠起来有19幢香港中银大厦那么高。
对于这次被专家们称为“背水一战”的改革,肖钢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多年,但这次股份制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实践、一场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在产权制度上、公司治理结构上,还是在内部机制上,都将产生重大、实质性的变化,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
对银行业未来的转型、改革和发展,肖钢都有着自己前瞻性的看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肖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银行业高增长时期已结束,整体业绩将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观环境变化,包括利率市场化逐步改革、银行业收费清晰规范,都对银行业业绩产生影响。此外,银行业改革红利的逐步趋弱也是重要原因。”
肖钢认为,银行利润增长面临压力,增速放缓很明显。“银行净息差有收窄的压力,非利息收费收入减少,一些收费项目的费率下调对银行也会有影响。我们的应对举措是,在单笔收费价格下降时,提供更多服务,以业务总量的增加来弥补单笔收费价格的下降。”他说。
“我们还会开辟新的业务。”肖钢虽面带笑容,但字字铿锵。
作为新一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在资本市场领域会有怎样创新的举措和改革,更让市场和投资者充满期待。无疑,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将继续推进并进一步深化,直面风险,勇于创新,改革红利将激发资本市场发展活力。(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