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观察 > 正文
安踏新起点(下)
money.fjnet.cn 2013-07-08 09:57  陈士信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海尔集团品牌国际化战略启示

笔者认为,《海尔不得不做的收购》(《财经》杂志2012年总第338期、作者/宋玮、康怡,推荐阅读)所揭示的海尔品牌国际化实践与教训,可以给到此时站在这个新起点的安踏有价值的借鉴与启发。“海尔并非全产业链运营,产品之外,品牌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支撑点。在中国,海尔因此受益,但在海外,实践告诉它,做大品牌的捷径只有收购,尽管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就笔者看来,海外市场海尔能否顺利“走上去”,收购品牌策略远胜于推广自主品牌之路,这关系到顺利运营及逐步扩张、较好收益,而不只是捷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海尔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是中国最成功的品牌经营企业之一,同时海尔是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屈指可数的中国品牌。早在2004年,海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规模的家电品牌。据海尔集团官方信息,201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利润90亿元,“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数据,海尔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在美国波士顿(BCG)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海尔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来自中国的企业”。截止2011年,海尔在全球有21个工业园,14万多个销售网点,5大研发基地,海外营业额占其总营业额的26%。

海尔的国际化路径或许是中国品牌中最被媒体与消费者熟知的,比如“先难后易”策略,“海尔选择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顺势而下进入其他市场”;比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有“三步走”战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1990年,以海尔第一次将冰箱出口到德国市场为标志,海尔开始全球化已22年;1998年,海尔宣布公司进入‘国际化战略’时代,目标锁定在五年内做到全球500强,1999年海尔在美国设立工厂;2001年,海尔迈出海外收购的第一步,用70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老旧冰箱厂(不包括品牌)。2002年,海尔与三洋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借助三洋电机的渠道销售海尔的家电产品,缺少足够品牌影响力的三洋海尔连年亏损,于2007年被迫解散;海尔曾在东京设立研发中心,同样因为品牌影响力不足,新品在投放市场之后收效甚微。”来看一下其它海外市场的经营成果——“海尔出示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搏杀了13年,至今在美市场占有率仅为1.5%,在欧洲的白电市场份额也不到2%”。

这样的现实结果,或许大大出乎了中国消费者的意料,当然更难以让海尔接受。从实践中摸索过来,海尔集团对其国际化发展进行了调整,其中一个典型模式转变在于,以“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向“收购海外品牌”转变。海尔意识到,“单纯的制造能力或技术都不足以帮助自己在海外打响品牌,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收购强势品牌”。2005年左右,海尔报价12.8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不久后传出有意收购GE白电部门,最终均未果。那个时候,海尔对品牌(收购)的诉求已经非常坚定,但GE等无法让海尔获得长期品牌使用权。

2011年左右,国际化的探索与教训让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显示出少有的开放精神,收购品牌成为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重要路径。2011年7月,海尔集团斥资约100亿日元收购了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洗衣机、冰箱业务,工厂之外,海尔最为看中的是三洋电机旗下的AQUA品牌永久使用权。2012年11月6日,海尔集团宣布完成对新西兰家电龙头斐雪派克(Fisher & Payel)100%并购,耗资9.27亿新西兰元(约合7.66亿美元)。据了解,斐雪派克2012财年实现销售收入约53.6亿人民币,作为大洋洲最古老的家电企业(创立于1934年),斐雪派克以生产厨房电器、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为主,大多数新西兰家庭拥有一台这个品牌的抽屉式洗碗机。斐雪派克拥有全球领先的DD直驱洗衣机电机技术(更加静音、更加节能),合作助力海尔2011年占据中国高端滚筒洗衣机28%份额,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厨房家电产品也是斐雪派克的强项。据公开资料,“斐雪派克在新西兰拥有55%市场份额,居第一位;在澳洲拥有18%市场份额,居第二”。(据了解,海尔2004年与斐雪派克有洗碗机代工合作,2009年前者收购了后者20%股份)

责任编辑:editor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