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需求较往年疲软,中国的宏观数据表现的确不好看。工业增速在前5月总体放缓,从去年年末最高的10.3%降至5月9.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去年全年的21.2%下滑到1~5月的20.4%;消费增速在去年12月登顶15.2%后,今年以来就一直平稳保持在12%上下。总之,所有数据都指向“放缓”二字。
昨日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也显示,5月份中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在除美国外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不佳、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出口引擎已然运转不灵。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贸易对中国而言意味着约1.2亿人的就业,就业背后就是稳定,政府压力可想而知。
国内研究支持经济能够稳住
但同海外一路唱衰不同,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似乎更愿意用“稳”字来描述当前形势。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上看,下行的趋势并不明显。包括就业在内的各项指标比较稳定,有关指数也没有大幅跌落。包括投资、消费在内的许多积极因素使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
“下行的压力是有,但并没有渲染的那么大。”丁茂战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也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他表示,无论是经济增速和“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还是就业、物价等,都在合理区间,不必过分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急剧回落。
由于消费已经超过投资成为中国GDP增长的最大来源,当前消费稳健在经济稳定中扮演了压舱石的作用。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就显示,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075.17万辆和1078.22万辆,同比增长12.83%和12.34%。记者日前在长春采访时了解到,由于乘用车热销,一汽集团所担心的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不足。
政府将统筹“稳增长”和结构改革
目前看来,单纯经济求稳对于中国宏大的改革调整任务来说并不足够。记者注意到,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的“稳中有为”,可能进一步强调了政府不仅会在未来继续扩大内需,还会扩大改革。
李克强表示,“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鲁政委分析称,此前政策研究领域和市场上一直存在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观点,隐含认为“稳增长”和“调结构”不可兼得,要“调结构”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调结构”的目标。但此次讲话,首次从官方层面廓清了两者不是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则称,稳定性不是稳住不动,而是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就是要根据经济发生的实时情况,采取合理的、适度的措施。当前强调盘活货币存量,就是要往实体经济转,往调结构上转,往惠民生上转,往扩内需上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