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7吉瓦-8吉瓦的市场份额又会留给谁呢?“毫无疑问,除了中国,能够提供与之匹配产能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自身。”陈颉介绍,“与我国光伏业95%以上为晶硅厂商的格局不同,在欧美日,薄膜太阳能技术几乎占据了整个行业的70%”。
归根结底,在陈颉看来,“欧盟为中国设置”双限“的根本初衷,就是要创造环境,支持光伏新技术,逐步淘汰老技术”。其理由亦十分简单,“限制了中国晶硅产品的价格,就为欧美日的薄膜产品趟平了道路,未来,在欧洲售价约为0.63欧元/瓦-0.67欧元/瓦薄膜光伏产品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薄膜取胜不仅在于价格,而主要在于其弱光性好及由此导致的年发电总量优势上,此外,薄膜在与建筑一体化方面也具有优势)”。
这一切加之上文提及的“未来若向中国开放更大的市场(7吉瓦/年以上),仅限于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光伏产品”的条款,可以预见,即便2015年后中欧“再谈判”,也无法令中国晶硅光伏在欧洲更进一步,相反,受到价格等因素的制约,“7吉瓦/年的份额”能否长治久安,都还是一件说不准的事。
中国光伏要居安思危
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再来看看今天中国光伏的现状和心态:首先,欧盟“知心大哥”的确留下了一条“活路”。其次,“国六条”等利好新政的陆续出台,更为行业启动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工商业分布式发电内需市场。此外,对光伏愈发“友好”的金融环境、产业合作环境,正在鞭策“电站证券化”的大踏步前进……一个“内外兼修”,几近完美的“供需关系”似已逐步确立,而在新一轮繁荣指日可待的预期作用下,或许又将有一批光伏企业可以暂时地“高枕无忧”了。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中欧光伏贸易争端“首战告捷”的基础上,一些中国光伏企业、行业协会思考的却是如何抢占“胜利果实”,日前,坊间流传“某协会正在制定输欧光伏配额(7吉瓦)分配办法”就是佐证。甚难想象,一个不靠“质量”靠“分量”的畸形秩序,如何能使中国光伏屹立不败。
对于这一现状,包括陈颉在内的多位业界专家纷纷建言,我国政府、光伏业必须居安思危,大力扶持符合国际潮流的新型光伏技术,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其中,特别应及时、着重弥补我国在国际未来主流光伏技术—薄膜领域的“短板”。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根据国家规划,2015年我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5吉瓦,未来三年中国将新增装机容量10吉瓦/年,加上欧盟留给中国光伏的7吉瓦/年,中国光伏未来三年将拥有17吉瓦/年新增市场。
但不要忘记,中国拥有30吉瓦的光伏产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三年快速增长后,内需光伏市场的萎缩几乎不可避免,而若我们不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届时(2015年后)光伏今天“惨痛教训”或许会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