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草根的销售渠道
在晋江陈埭镇,1999年以前的安踏从外表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当地其他鞋厂一样,是一家普通的家族企业。晋江的制鞋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晋江人从泉州当时赫赫有名的耐克鞋厂(1983年由美国耐克投资,后迁往福建莆田市)将旅游鞋生产引入了晋江,后来就陆陆续续有人跟着做了起来。在这之前,晋江陈埭镇是福建省有名的贫困乡之一,制鞋作为一种生计,在那里迅速得到了推广。
那个时候的晋江鞋厂条件相当简陋,只有一些简单的制鞋设备,厂房则多是石头、毛毡搭起的毛毡房。当时,一位来自台湾的制鞋技师在看了晋江家庭作坊的机器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他们粘鞋底还在用电烤箱和煤油烤箱,感觉像是在煎鸡蛋。”当时,台资鞋厂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
安踏的起步应该追溯到这一时期。1987年,17岁的丁志忠带着600双鞋去了北京,和同乡一起去推销运动鞋。而在家乡,他的父亲,今天安踏的董事长丁和木在那时已与人合伙办起了鞋厂。陈埭鞋厂发展很快。到1999年前后,陈埭镇出现了3000多家鞋厂,已然成为了中国旅游鞋行业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踏的年销售额也只在1000万元左右。在当时,晋江有不少企业的规模比安踏大,在当地的名气也比安踏大。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正常的海外订单,安踏将市场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国内,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的分销渠道。当然这一点并不被看作是什么优势,因为很多企业手中有大笔的OEM订单,有稳定的利润。何况在国内做分销,受制于市场,仅有双星、李宁在主导国内市场,像陈埭镇这样的鞋厂去拓展国内市场,费力不讨好,既浪费钱,又收效甚微,国内市场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
但丁志忠有不同的见解。在北京滚打5年,丁志忠和很多去那里做营销的同乡一样,背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为晋江产的鞋开辟销售渠道。5年下来,丁志忠除了积累了大量的营销经验之外,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在北京,丁志忠让自己销售的鞋走进了所有的大型商场,网络上的优势为安踏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时至今日,进大型商场对安踏的同城兄弟们仍然是一个难题。同时,在市场一线做销售,在对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有了很多细腻的感受时,丁志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像鞋这样的日常消费品,每个人都需要,所以市场很大。而在中国,体育用品业刚刚起步,市场空间不可限量。从北京回到陈埭打理家族生意时,丁志忠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把鞋厂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