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夕大股东跑路:是看好公司发展?
今年5月11日,海通证券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上实集团减持2亿股,占总股本的2.78%。经过此次的权益变动,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由上实集团变为光明集团。
上实集团选择在上市前夕这一敏感时点减持令市场感到意外。赴港上市融资,通常意义上对公司的解读是有扩大发展的意图,显示了公司本身未来发展的愿景。可是在这一时点上第一大股东的减持,更多的在于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上实集团的减持对于海通证券的管理层经营来讲并无实质意义,因为长久以来海通证券股权极其分散,目前前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介于4%-6%之间,第一大股东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仅为5.87%。最为重要的是前7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上海国资委,无论谁是第一大股东,上海国资委的控股地位都不会改变。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持股比例使得公司的经营自主性变得格外强,因为股东基本上不会干预公司的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海通证券在二级市场上股价连续缩水,股民们在股吧里怨声载道,直至上半年的股东大会,小股东将所有的怨气在股东大会上抛出。
“第一大股东H股上市前夕突然减持,为何公司没有做好沟通?公司股价连连下跌,公司又有哪些作为?”投资者向管理层屡屡抛出这样的疑问。
尽管大股东们在会上发言认为海通证券的投资收益不错,但这更多的被理解为大股东们的一致托词。大股东进入海通证券的成本都是相当低廉的,如果看好公司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而一时大手笔折价5%出卖股权。
业绩“被化妆”
2011年上半年,海通证券实现了营业利润27.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22亿元。应该说,在上半年市场行情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业绩,管理层也算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在同期增长的6.22亿元营业利润中,自营业务增加了5.61亿元,相当于增加的营业利润中90.2%来自于自营业务的增加。
然而,自营业务的弹性是相当大的,其收入构成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卖出时点的选择上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也容易被券商拿来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上半年海通证券取得了投资业务线10.31亿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收益5.13亿元,贡献了该业务50%的收益,比较后发现,公司将参与非公开增发的浦发银行、海信电器、南山铝业部分股份浮盈兑现了。并进一步指出,由公司自营所带来的业绩增长的持续性仍然有待观察。
传统业务中的经纪业务下滑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海通证券上半年的经纪业务的成本率为40.68%,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9个百分点,但是券商研报认为,从2007年以来的长周期看,成本率仍在上升趋势中,目前协会加强佣金率监管的情况下,公司的营销力度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加大成本的投入,成本率下降难以持续。
投行业务线上,海通证券承销份额下降明显,主要原因还是整个市场环境下缺乏大项目。上半年海通证券完成12个股票主承销项目,主承销金额95亿元,上半年海通证券的承销市场份额由去年的9.55%下降到3.15%。
一直是海通证券短板业务的资产管理业务,在当前的弱市环境下要得到发展也颇具难度。截至8月28日,海通证券的集合理财产品6只,合计规模23.48亿元。这与其他大型券商相比,差距太大。上半年,资产管理业务贡献的利润为2.17亿元。资产管理业务要吸引增量资金的进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市场环境,纵观整个大环境,当前海通证券把资产管理业务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公司运作,投入与产出的时间恐怕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匹配。
- 2011-10-14海通证券:关注社会资金重新分配
- 2011-10-13传跨境ETF基本获批 海通证券被机构抢筹2亿
- 2011-10-12海通证券:ST张家界外延与内涵增长齐发力
- 2011-10-10海通证券(600837) 创新业务引发利润新增长契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