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保险>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人寿“骗卖”频现 监管不敌银保利益链
money.fjnet.cn 2013-01-31 09:13   来源:时代周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基层业务员最多的中国人寿,再次成为投诉浪潮波及的重灾区。近两个月来,有多地的消费者投诉中国人寿在银行网点的销售人员存在误导骗卖行为而将储户的存款变为保险,其中更是涉及工行、农行、建行等多家国有银行。

  这是继2010年“代签门”之后,中国人寿再一次面临信誉危机。在这场危机的前台,一方面体现的是投诉者遭受蒙骗却举证困难的现实,另一方面是外界对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人寿能否有效监管其多达70万的庞大基层业务员队伍的质疑。

  记得在2012年12月1日的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上,中国人寿股份公司总经理万峰还信誓旦旦:“未来保险业应不在理财领域竞争,不将保险作为圈钱手段,不依赖‘雇佣军’,而以产品转型为核心,踏踏实实做保险。”

  当时的他也许并没有预料到,仅在短短半个月之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条“保险涉嫌销售误导、储户银行存款被骗买保险”的新闻会在中国保险业内引发一场针对基层保险业务员“骗卖”行为的投诉退保浪潮。这场危机凸显出来的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内部长期存在的利益输送,这也正是银行网点销售误导屡禁不止的根源。

  存款变保险

  如果不是看到央视的报道,下岗工人谢淑芳仍会相信自己的积蓄安稳地存在银行,而不是变成了理财保险。

  2012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新华保险涉嫌销售误导,使得储户在银行存款时被骗买保险”。经过对比,谢淑芳发现自己的经历与央视所说的十分相似,但在当时,她依然心存侥幸,“毕竟我的(保单)是中国人寿,我想这样的大公司应该会比较规范。”

  然而,作为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人寿却令她失望了。在去银行查证之后,谢淑芳发现自己的存款已经变成了人寿理财保险,“不但在短期之内不能支取,反而每年还要续交数额不菲的保费”,这一结果让她感到崩溃。

  对于那次受骗的经历,谢淑芳仍然记忆犹新。2010年11月24日,当她去包头市工商银行包钢三中支行准备办理存款时,碰到一名穿银行制服自称是大堂经理的女士向她推荐一款“理财存款”。

  “她说得很美好,说这个理财存款产品是中国人寿和银行联合发售的,和存款一样可以取,而且利息高,有红利,每年存一万,连续五年,第六年就可以有六万多。”谢淑芳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

  然而,当谢淑芳在诱惑之下将钱存进去之后,却发现打出来的并不是存单,而是中国人寿的一份保单,对此那位女士解释:“保单是存款送的,保的利息,你的钱仍然在银行里面。”尽管有些疑惑,但谢淑芳还是在保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是在银行里面,而她又穿着银行制服,我以为她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所以才签字,如果早知道她是卖保险的,就算再高的收益,我也不会买。”回想起当时的决定,谢淑芳感到后悔不已。

  直到现在,连续存了两年的钱之后,谢淑芳才发现当时这位大堂经理实际上是中国人寿在工行的驻点销售人员,而她的所谓“理财存款”则是购买了中国人寿鸿盈双全分红类保险。

  上当的后果很严重,由于已经达成保险合同,在合同期限没到之前取钱,谢淑芳不但拿不到所谓的分红,而且会损失将近一半的已交款,此外,根据保单显示,谢淑芳还必须每年续交保费,这对于收入微薄的谢淑芳来说压力巨大。

  随着时代周报记者的调查发现,谢淑芳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近几个月来,针对中国人寿在银行网点的业务员存在误导销售的投诉多达数十起,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多地,涉及多家国有银行。

  “银行网点的保险销售误导已经成为保险业的一种普遍现象,”长期代理保险理赔的许文华律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实,这种欺骗方式并不高明,只是由于银行这个让人感到安全的环境,很容易让老人、妇女、农民工等辨别力较低的人群上当。”

责任编辑:editor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