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花招迭出的景点
别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就在前几天,济源黄河三峡景区因推出“叫妈免费”活动,引来尴尬。一名年轻男子竟然带了五个“妈”去游览,他带的五个“妈”分别是亲妈、干妈、后妈、奶妈和姨妈,很多网友对这名带五个“妈”的男子大加鞭挞。透过问题看本质才是最明智的。这个小伙子会买不起五张门票吗?显然不是!这只是给玩文字游戏的景点上了一堂生动课。
“门票经济”只是表面的繁荣,降低门票表面上看有损失,但是要看如何算透这笔账目,是死死盯着门票的高低,还是理智地算算大账?一者,门票的降低,类似于我们生意经中的“薄利多销”,在这种让利于游客的经营理念中,反而会因为人气的积聚,增加了门票的收入。二者,游客的来临会带来无形的收入,尽管这样的收入没有落进景点的腰包里,却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好处。“门票经济”不是一块肥肉,也早就该被抛弃,丢掉“门票经济”芝麻的小损失,必定捡来“人气经济”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大西瓜。
真心为了游客好的话,很简单,无需搞这活动,那优惠,直接在节日期间降低些门票钱才是最实打实的。带“五个妈妈”逛景点尴尬了谁?看看谁的小脸更尴尬,更红彤彤就知道了!
玩文字游戏的门票降价,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是那几块钱和十几块钱就会形成蝴蝶效应。百姓的钱“金贵”着呢,一分钱也不愿意乱花的。别让一张小门票阻挡了地方财源滚滚的步伐。弄不好,这个小门票还会砸了“经济发展”的大场子!不信,节后问问一意孤行的“凤姐”就会明了。郭元鹏
辩白
优惠令掺水
别只怪景区
政府“优惠令”刚刚下达,景区就耍起了花招,真可谓“颜之厚矣”。“杀鸡取卵”、“阴奉阳违”等词汇也成了网友对此种行为的普遍评价。不过,景区花招迭出,难道只是景区一方的责任?我看未必。
景区在“优惠令”上大玩文字游戏,这与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不无关系。国民的旅游热情,仅仅靠少得可怜的“黄金周”才能得以释放。“黄金周”期间,国民旅游人次出现井喷式增长,而景区借这个机会,完全有底气无视“优惠令”,大肆涨价。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普通国民每年也就那么两三次出游时间,但他们的旅游需求却是很强烈的,景区价格之于强烈的旅游需求,边际效应显得极其微弱,门票价格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景区正是抓住了游客的这种消费心理,才有了“坐地生财”的底气。故而,景区耍花招,固然有其逐利冲动,但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地,游客“集中式休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景区“门票经济”的冲动。
另一方面,仅靠临时性的行政手段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强制色彩浓厚的限价,还有可能引起市场型景区的逆反心理,将怨气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危害消费者利益。再者,将“限价令”、“优惠令”等行政手段强加在市场型景区头上,也破坏了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导致“市场不是市场,公益不是公益”的混沌局面,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景区“优惠令”含水,不能完全将板子打在景区身上。政府如何监督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地,如何制定长效稳定的旅游发展机制,才是整治景区乱象的治本之策。王言虎
■三言两语
●这些景区提前大涨价的根源大多都是规避《旅游法》制约,因为此法修订过后景区涨价就要“听证”,于是各大景区涨价花招频出。
——韩旭光
●不管哪一种涨价,都把游客“宰”的“阵痛”,也宰的心理“逆反”。
——刘致远
●据说,不少游客不爱惜景区,其中就有“赌气”惹的祸——让你老涨价!
——张建祥
●国家发改委等到景区实现大涨价后才喊停,各大景区意思意思降价一点,既给了国家发改委面子,又有坐地涨价暴利之效,不是对降价惠民的忽悠么?
——方量
●原本只有十元,然后涨到15元,在此基础上再行“优惠”到十元至十五元区间的价格猫腻,所有善于玩这种价格骗术的商贩,一概令人不齿,因为这只是一种障眼法。
——牛业窦
●既非明码标价,又非实事求是的说涨价,这不是骗术又是什么?
——吴俊丽
●《旅游法》刚刚出台“景区涨价要听证”制度,但这一制度同样能被地方操作成“逢听必涨”,与水价、电价、气价“逢听必涨”一样,民众还是笑不起来。
——李大名
●虽然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地却是现实。如此,民众就只好黄金周出游,这还不给了景区“痛宰一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