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权威人士透露,5月下旬,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信贷投放再现反常性低迷,截至5月31日,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2080亿元。
本报记者 史进峰 实习记者 张烁 北京报道
5月,中国国有银行 体系低迷的信贷投放,让此前超预期的 制造业PMI数据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
6月4日,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5月下旬,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信贷投放再现反常性低迷,截至5月31日,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2080亿元,其中工行和建行维持了一贯稳健的投放态势,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在700亿元以上,农行为520亿元,而刚换帅的中行新增仅150亿元,其信贷投放力度甚至低于股份制银行。
看似疲软的信贷数据背后,中国实体经济真实的融资需求或许被掩盖了。
6月4日,农行公司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信贷需求相当旺盛,这一点从银行贷款定价上已经充分显现,“新增贷款中,利率上浮的比例依然在50%上下,下浮占比只有15%左右。”
然而另一方面,接受采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也表示,4-5月份,银行体系信贷投放持续走低,主要原因,“实体经济状况并未改善,贷款有效需求不足,甚至出现了单月下降的状况”。
如此矛盾,隐喻着中国庞大的社会融资体系正在面临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在信贷额度管控之下,成本较低的贷款成为 稀缺资源 ,尤其在“城镇化”效应推动之下,地方政府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旺盛,再度对小微企业融资形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过去9个月,快速膨胀的非银行信贷融资推动社会融资规模不断走向新高,但并没有传导的实体经济。
在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看来,上半年的实际信贷环境未必像社会融资总额的数据表现得那样宽松。
“官方报告的非银行融资规模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小于许多人的想象,也小于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鉴于到目前增长比较低迷,通胀明显低于预期目标,下半年的信贷政策有略微松动的空间。”马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