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之惑
短短三年,为何中药材如此飙涨?
上述谙熟中药材市场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中药材涨价的幕后推手:“主要是近两年‘保健’类食品和保健药品价格的飙升,带动了该类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而近两年天气原因也促成了中药涨价。”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该人士所说的保健类食品,也就是市场上有一种以虫草为原料的产品,被行业内戏称是“高端奢侈品”的极草,这种产品既没有获得“药字号”批文,也没有获得“健字号”批文,其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
但记者走访市场过程发现,该保健类食品的价格却是惊人的高,其价格比同仁堂药店中最好的虫草还要贵。
而记者粗略统计后发现,极草所用虫草的收购价格一般在四万到八万左右一公斤,但是根据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计算,基本上能把一公斤虫草卖到了一百万。
青海春天就是这类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记者查阅该企业的资料发现,该公司极草类产品的销售在过去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青海春天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财年,市场销售1.6亿元,2011年,市场销售12亿元,2012年,市场销售达50亿元。
记者走访市场过程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极草系列产品中,最高档的极草至尊含片,28.35克市场售价高达29888元,平均每克高达1054.25元,折合每公斤虫草逾百万元。
此外,记者还从国家药监局以“人参”关键字,查阅以人参名称命名的保健药,检索结果数据显示大约有150多个品种。以珍稀药材的人参提取物人参皂苷为例,海南亚洲制药集团出品的今幸胶囊单盒售价1088元/盒,而作为药品的七生静片(OTC)仅为56元/盒。
不过,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传统中药材不允许用于普通食品,为何多数企业敢如此铤而走险?对此,该位人士对记者直言:“该类产品其实是那些打擦边球的企业,炒高了中药材的原料,特别是虫草、人参等一些稀缺中药材。”
不难发现,保健类食品的出现,使中药材以新身份再度跳出国家价格的管控,不断冲击着传统中药材市场。
中药企处境尴尬
中药价格飙升,在压缩药品利润空间的同时,特别是做处方药的中药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众所周知,处方药都在发改委每次调价的范围内,然而在原料价格飙升,药品价格上涨缓慢的压力下,多款传统药被迫成为企业的“鸡肋”。
一位中药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本来公司有一味药市场容量挺大,但由于制作该药的中药材价格飙升,其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最后企业不得不放弃该味药的生产。
“但对于药品市场需求大,市场销路好,是公司发展的主导产品,若不生产对企业的损失太大,若生产中药材成本都不够,导致企业进退两难。”该业内人士无奈地解释说,如果采用代替品,企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时间都很难预估,同时公司还要去政府机构审批,整个流程走完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代替品药效也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近些年在中药材价格飞涨而国家发改委不断限价、降价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中药品类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面对利润大幅下降的现状,很多药企不得不选择减少物美价廉药品的产量,不少常见的低价中成药纷纷下架。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制药企业销售部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开始,“霍香正气丸”、“复方丹参片”、“血塞通”、“银翘解毒丸”等一些大品种的价格倒挂最为明显。
该人士向记者举例说,以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不下70种,因本来就小的利润空间随着中药价格的上涨再度被压缩,现在剩下连60家都不到,多数企业都在减少产量,甚至不再生产。
同样的状况出现在“霍香正气丸”等大品种上,一位不愿具名的“霍香正气丸”的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近一年,‘霍香正气丸’产品全线亏损,但大量中药企业的生产无法停止,产能也无法闲置,另一方面企业不想丢失辛苦经营下来的市场,只有采用压低生产量来渡过难关。”
以三七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使用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品种逾300个,生产厂家超过1400家。上市公司中,产品以三七为原料的主要有云南白药、天士力、中恒集团、昆明制药等几家。其中,天士力、云南白药都有自己的中药材GAP基地,短期内中药材价格上涨对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该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说,某些大型企业为应对原料价格上涨,部分公司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或者进行原料储备,但这毕竟只是部分有实力的制造商才能做到的,整个行业的保护还需要政府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