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理财产品 > 正文
理财产品野蛮销售手法:电话短信一哄而上 口头承诺收益
money.fjnet.cn 2013-07-24 10:08   来源:证券日报    我来说两句

而刚刚由东北到北京发展的王女士则更为气愤,“我还没来得在北京办理银行卡,还不是任何一家银行北京分行的客户,却也能收到这种指名道姓的推销短信,显然是有人把我的信息向银行泄露了”。

“最离谱的是,有一次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人打电话向我推销理财产品,我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他还是很‘敬业’地把理财产品的信息又通过短信再次发送给我”,全职太太魏女士由于需要看护小宝宝,对于此类骚扰尤为气愤。

如果说电话和短信的过度推介更符合被定义为骚扰,那么口头承诺收益则可以确定为违规了,而且这种口头承诺显然增加了理财产品的风险——使得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可能购买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

“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没有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收益,但是肯定能保证您的收益,银行都怕投资者来闹的,5个人以上来闹银行就受不了”,某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客户经理在本报记者电话暗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银率网今年3月公布的针对银行服务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除代销产品类的误导外,在银行自营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也存在误导现象。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31.4%的消费者经历过误导现象。误导现象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排名第一,其次为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第三是推销与自己需求不符的理财产品。和去年的调查相比,夸大理财产品收益现象占比排名则由2012年的第三位提高至2013年的第二位。据银率网调查,在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这一误导现象中,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居第一,邮储银行位居第二;在夸大理财产品收益而造成的误导中,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分别位列前两名。在银行业务人员推销与消费者风险不匹配的理财产品误导现象中,邮储银行、中信银行位居前两名。

此外,有11.3%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对产品内容做任何介绍,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揭示方面,有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揭示。

责任编辑:陈诗逸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