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海峡财讯 > 正文
第九码头搬迁 泉州港口将从内河港迈向海湾港
money.fjnet.cn 2011-08-15 10:3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羌笛声、胡旋舞,千年前的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辉煌,在今天的泉州,也许只能站在顺济新桥下,勾连着已成残垣的顺济旧桥,还能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思。

  这里,是老泉州人口中的“第九码头”,她就是千年“泉州港”港口所在之地;她历经辉煌,直到20多年前,仍是繁忙货港;她即将转身,港口将外迁,这里是否会迎来下一站繁华?

  “第九码头” 海丝第一步

  黄昏的晋江中,夕阳余晖,波光粼粼。附近田安大桥正在施工,原先这都是第九码头的范围。

  根据《泉州港志》记载,第九码头是泉州内港作业点的俗称,古称刺桐港南关码头,位于晋江下游,泉州大桥下游左岸。唐代中后期起,这里是中外商船停泊贸易最集中之处。宋代,泉州设市舶司,贸易船舶沿伍堡溪(破腹沟)至三堡,入八卦沟,过水门关,至市舶司仓库装卸货物。

  宋朝时,第九码头一度可停靠海舶。高丽国(朝鲜封建王朝)、印度、真腊(今柬埔寨)等国商船均曾停靠过泉州港,马可波罗、黎诺里等意大利人先后到泉州一游,一度“市井十洲人”。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撰《诸蕃志》,写到当时这里进出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以顺济桥为基准,泉州内港由北往南共建起9个码头。其中,泉州的水产品全部经由第九码头上岸,市区五堡街一带经销的木材,也都走第九码头。约20年前,由于泥沙淤积、航道堵塞等原因,第一至第七码头逐渐衰落,6个码头先后倒塌,第八、第九码头合并。

  咸淡水交界连家船生活

  如今,这里只剩下渔民坚守。原管辖这儿的港务公司仍在办公,只是当年搬运集装箱的吊车弃置草地。

  三伏天里,又正值休渔,泉州大桥下格外宁静。几个渔家老人,修补完渔网等,岸边话仙。

  翁乌糖老伯是老渔民,人如其名,他从小就爱吃糖,饭前饭后来先来两颗糖。“爸爸、爷爷都是打鱼的。”

  老伯回忆,小时候码头很热闹,常有大船停靠,偶尔还能看到“番仔”船。船靠岸后,船员们会上岸采购一些生活品。“最近十来年,河道淤积,又新建了后渚、石湖等码头,这边船越来越少了。”他感触,“以前的水干净,尤其是这咸水和淡水交界处,鱼类也多。”

  一旁的翁天良老伯说,附近渔民大多是姓张的和姓翁的,他祖上是从漳州过来的。“一辈子在江边,渔船上出生,连家船过生活,后来才住进渔民新村,一间30多平方米。”

  建游艇码头是个好主意?

  泉州第九码头正在搬迁,也标志着泉州港口正从内河港口迈向海湾港。

  之前,第九码头的中转货物以建材和钢材为主,年吞吐量约60万~70万吨。随着当今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运输时代来临,内港码头船舶的吨位已明显不够,且因江滨路拓宽,2009年起,第九码头吞吐量明显减少,甚至一度仅有零星货船进出。

  泉州市港口(航道)管理局副书记夏国基说,港口可以带动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待城市繁荣以后再转移到其他地区,“退城近郊”,目前打算搬迁至台商投资区的秀涂港区,而秀涂人工岛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替代第九码头。

  搬迁后的第九码头,此前有市政协委员提出改建成旅游码头。而在夏国基的眼里,第九码头的水深条件不错,若将其改建成一个游艇码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厝边记者 吴佳弘 黄谨 文/图)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投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