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热点 > 正文
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共振” 货币政策步入观察期
money.fjnet.cn 2011-08-10 08:10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

7月CPI涨幅创37个月新高,我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欧洲债务危机发酵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欧美经济可能二次衰退。这些因素再度考验国内的货币政策。中国证券报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进入观察期;在外围市场波动有所缓和后,仍应立足国内经济形势,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持续疲弱,加上标准普尔摘下美国国债光环,经济双底衰退的几率大为增加。欧洲经济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便是对此的集中反映。经济金融面的动荡将倒逼“有形之手”采取行动。美债评级遭到下调,增加了美联储继续推出宽松政策的可能性。鉴于欧元区金融市场压力重现,欧洲央行除维持利率在1.5%不变之外,已重启债券购买计划。

国际经济金融新形势将对我国经济和宏观政策走向产生影响。一方面,我国出口很难在欧美经济增长放缓时独善其身。欧美市场合计占我国出口份额的42%,如果全球市场表现持续欠佳,我国将会受到不利影响。若剔除出口价格指数,6月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不足7%,显著低于经济增长率。

另一方面,当前困扰我国最大的问题――通胀,面临的外部影响目前尚难定论。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必然带来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减弱。同时,若美元贬值,将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并加剧热钱流入。但美元会否持续贬值还要打个问号。当前,全球避险资产对美元的青睐并未减弱。

从国内来看,7月通胀水平创37个月来新高,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控制通胀面临的不利因素在于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短期内难以回落,劳动力价格长期上升、资源价格改革等长期性因素也将持续推高CPI。未来若内外经济减速、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将有利于CPI下行。

国际金融危机早已表明,当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共振”时,一国的货币政策难以走出“独立行情”,需要各国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或进入真空期。CPI创新高可能不会引发央行立即加息。而在银行间资金面临紧平衡、银行信贷投放受到有效管束、8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不大的情况下,短期内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概率也不大。

在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应该“慢一点,稳一点”。体现在货币政策上,治理通胀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多次表示,在货币政策考虑上,国内因素要大于国际因素。若短期外围市场能够企稳,国内通胀持续上升,货币政策仍应保持一定的紧缩力度。具体而言,实际负利率长期存在、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推进,决定了央行仍有加息的可能。未来如果国际资本涌入的压力增大,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必要进行调整,汇率工具也应相机而动。

责任编辑:林晨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